当五星级酒店前台突然用四川话问“你要爪子嘛”;当电梯语音播报带着长沙塑普的俏皮尾音;当酒店早餐桌上赫然出现“正吃住嘞”的河南话餐牌,高端酒店似乎正在掀起一场“方言起义”。
而这届年轻人,居然边住酒店边学起了方言?
当高端酒店也开始说方言■
过去,人们对于高端酒店的印象向来是由内而外的“高大尚”,是阳春白雪,是优雅意境的代名词,似乎很难想象口音各异的方言夹杂在普通话交流的场景当中。而如今,这样的场景似乎变得越来越多,甚至让高端酒店竞相引入。
1. 空间设计:从标准化到在地化
高端酒店的空间设计正在经历一场“方言革命”。如成都博舍将“巴适得板”做成霓虹灯艺术装置,成为宾客必拍的打卡点;万豪Moxy结合品牌名与当地方言将“冒刻气”做成了墙面装饰,一显其潮牌时尚感。
类似这样的空间设计,在酒店还有许多,既新潮又十分接地气,让住客觉得亲切又好看,收获了不少好评。
2. 服务场景:方言的温度与质感
方言不仅是语言,更是一种情感联结。重庆丽晶用“老师”代替“先生”称呼宾客,瞬间拉近了与宾客的心理距离;1930‘s 杭州湖边邨的保洁阿姨用吴侬软语提醒“明朝落雨要带伞”,成为小红书上的爆款故事;厦门七尚酒店则在电梯语音播报中加入闽南语,让宾客从踏入酒店的那一刻就感受到在地文化的特色。
这些细节不仅提升了服务质感,也让宾客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
3. 品牌叙事:方言正在成为文化IP
本土化,也是国际品牌的痛点难点之一。而今,却有许多酒店在尝试通过方言实现本土化的融合。如杭州法云安缦将杭州话融入禅修课程,打造出独特的文化体验;四季酒店聘请方言文化顾问,时薪高达3000元,同时专挖非遗传承人,传播特色非遗文化。
4. 科技赋能:方言体验的数字化升级
科技的发展,也正在为酒店方言体验注入新活力。上海素凯泰酒店推出了“沪语智能音箱”,宾客可以用方言点餐、问路、聊天;成都博舍开发“川话AR导览”,用方言讲述酒店艺术藏品的故事。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宾客体验,也为酒店开辟了新的盈利点。
年轻人为何愿意买单“方言税”?■
酒店作为方言传承的新场域,用高端消费场景为地域文化价值赋能,也成为了国际旅客视角下的文化输出新通道,在酒店掀起了一波消费新热度。
1. 消费升级催生文化需求
在标准化服务席卷全球的今天,即使是高端酒店,也在不断寻找新的差异化路径。
数据显示,近年来高端旅客对文化体验的诉求增长了35%,而Z世代更是成为这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他们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欢迎光临”,而是渴望在旅途中感受地道的在地文化。酒店场景的特殊性,则让其成为24小时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容器。
数据显示,87%的年轻旅客愿意为文化特色支付溢价,而方言,正成为这场文化消费升级的核心关键词。据调查,会方言的酒店比同星级贵23%,差评率却下降约40%,如此之高的情绪价值溢价,年轻人却甘之如饴。
2. 拒绝“标准”的Z世代,热衷共创文化体验
社交平台数据:方言相关内容播放量突破200亿次。方言文化正在经历一场复兴——许多酒店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将方言元素融入服务场景,打造出独特的文化体验,让宾客得以在酒店找到“在地感多巴胺”。如长沙W酒店的塑普安全提示,就曾引社交媒体热议;西安君悦用biangbiang面的“biang”字设计餐具,让方言成为餐桌上的热门话题。
不仅年轻一届的客人非常喜欢这种形式,很多酒店也开始主动“玩梗”,让员工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用方言做起了酒店宣传。
如大连一家酒店用拟声词做泳池名字,不知道住客有没有“噗通”下去,看到住客分享小编也是“噗嗤”一笑。
再比如全季用方言打起了广告,从温柔的背景音乐到颇有特色的黄石话,这情理之中却意料之外的反转,让人印象深刻,一下子就记住了酒店品牌和地址。
3. 行业竞争新维度:国际品牌本土化VS本土品牌高端化的博弈
隐藏在方言“文化复兴”中的,当然还有国际品牌于本土品牌的暗中博弈。在国际高端品牌变身文化买手的同时,也有不少本土品牌将方言作为“新杀招”,通过其文化属性实现向高端酒店的转型。
如青普文化行馆推出的方言剧本杀,备受年轻宾客的推崇,即使房价比周边贵50%仍一房难求。
这样的较量带来的更直观的结果还有方言标识字体版权费年涨200%,成新蓝海市场,可见新“方言消费”的威力。
方言如何重塑酒店体验 ?■
方言热的兴起,不仅是酒店本土化、特色化的转变,其与服务场景的融合更促进了服务温度与质感的提升,成为酒店文化IP的一部分,打开了酒店品牌叙事新思路。
1. 近乎0成本加速酒店本土化
方言元素的引入,让酒店从单纯的空间运营商升级为在地文化传播者,对酒店无疑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方言标识、方言服务、方言活动等,酒店不仅提升了文化真实性,也增强了与本地社区的联系,更能与宾客之间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这样的方式相较于其它本土化途径来说,可谓是低付出高回报,在酒店纷纷奉行降本增效的今天,无疑是一个莫大的优势。
2. 无形之中提升服务质感
方言问候、方言故事、方言民谣……这些蕴含于服务流程中的细节,也会让酒店的服务更具温度。数据显示,会方言的员工能为酒店带来更高的宾客满意度和复购率,还有的酒店在招聘时也会更青睐懂得方言的员工,注重在地团队的搭建,甚至会将方言作为考核标准之一。
3. 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
同时,方言文化在酒店的盛行也促进了文化衍生品、在地体验项目、方言课程等新产品的开发,并逐渐成为酒店非客房收入的重要来源,构建酒店营收新业态。如安缦推出的方言香氛,在市场上炙手可热,被炒到2,800元/瓶,其瓶身刻着的“侬好嗲”的方言,让用户又笑又爱。
4. 方言制造的社交货币,成为流量密码
数据显示,抖音#酒店方言挑战 播放量破5亿,95后为拍电梯沪语视频专程住店;万豪会员日推方言课:80分钟学会10句粤语,转化率比瑜伽课高3倍。而在更早的2014年,洲际酒店集团就曾在微信中推出破解方言小游戏让粉丝互动、抽奖的活动,实现了最终2,600万订单收益,洲际还因此获得了“2014酒店创新营销奖”。在流量为王的当下,酒店自然也会紧抓机遇。
当希尔顿开始教宾客说天津快板,当万豪推出粤语下午茶,这场“方言革命”,或许才刚刚开始。进入酒店本土化的3.0时代,未来的方言体验也可能更加沉浸式、场景化、数字化,越来越多的酒店宾客将从文化体验的接受者转变为共创者。
方言,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标准化的世界里,酒店中的用方言,正悄然展现着中国强大的文化基因与文化自信。
来源 | 酒店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