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数字科技
房地产
生活消费
高端制造
IT通信
互联网
企业服务
基础建设
零售批发
旅游餐饮
文化娱乐
艺术出版
食品饮料
消费电商
金融贸易
先进制造
生物医药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建筑建材
农林牧渔
水利水电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春节的历史渊源
最新动态
春节的历史渊源
2025-02-03
7
春节的历史渊源
翁淮南 杨 超
春节是从中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独特中华文明标识。当我们走进历史深处,回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春节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便如画卷般展开。
春节呈现了中国人源于自然的时空观。春节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伦理价值。距今约1万年的上山文化彩陶上出现了明确的太阳图案,还出现了与周易八卦相似度非常高的“卦符”。其中一组“卦符”,被研究者释读为“雷地豫卦”。这或可视为是古人“观天象、授农事”和春节民俗形成的一个源头。
泰安大汶口遗址属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年至4400年),出土了八角星纹彩陶豆。陶豆采用彩陶工艺装饰,图案有八角星纹,四射的八角对着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看似大地,或表达着天圆地方的寓意。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八角星纹,太阳纹较为抽象,将八个角等分环绕小圆,外围呈现同心圆状大圆。
立春是太阳历的节气,而春节是基于太阴历计算的。国家博物馆馆藏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边缘刻画有东西南北和四个箭头,构成八角星。其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和鱼纹,分列4个方位,不仅呼应八角星纹的方位空间观,更表现出古人的时间观念。人面鱼纹共含12条鱼并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或许喻指一年四季12个月周而复始,春节正是完整农历年时间循环的起点,是万物生长的起点,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人面头顶有鱼鳍形装饰,嘴巴两侧和双耳部位都有两条相对的小鱼分置左右,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这种将人与鱼合为一体表现四季更替的形式,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遵循,以及期盼生生不息的美好心愿。整个画面构成日投影周年变化过程的一个简化符号,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体现了古人源于自然的时空观。
距今约4000年的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观象台,功能包括观测太阳、祭祀太阳、祭祀北辰、测定节气,还可将其视为蕴含“天地之中”理念的模型。这可能是古人认为于天地之中进行观测更为合理,所计算出的历法更为准确。由此,陶寺遗址观象台成为4000年前记录立春等节气的“日历”。
随着历史演进,中国人在宇宙运行、日月交替和自然变化中,发现了12个月和二十四节气。
春节与年有密切关系。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字中,就出现了“年”“春”“节”字。
国家博物馆馆藏商王武丁时期的刻辞卜骨,出现目前发现较早的甲骨文字“年”。这片刻辞讲:“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意思是商王要求商王国的属民在新春到田地里进行翻耕种田。这个“年”字,形状为人背扛禾谷,会意人把禾谷收回家。“年”涉及春耕。年取禾一熟,引申表示时间,即五谷皆熟的一个轮回为一年。
在《甲骨文合集》里,商王武丁时期“春”字的形状由草或木和植物冒出芽瓣的屯与日组成,寓意阳光照耀、草木萌芽。还是在《甲骨文合集》里,商王武丁时期的“节(節)”,由盛餐的器物和跪坐的侧面人组成,通过人吃饭或祭祀的状态把“进行时”这一时间关系呈现出来。
青铜铭文中是有“年”字的。西周早期仲簋铭文讲:“仲作宝尊彝,其万年永用。”说的是仲制作了这件宝尊彝,希望它能够传承万年。西周晚期小子鼎铭文讲:“史小子作寒姒好尊鼎。其万年子子孙永宝用。”说的是史小子制作了这件寒姒好尊鼎,希望它能够传承万年,子子孙孙永远珍宝般地使用。西周晚期虢叔簠铭文讲:“虢叔作旅簠,其万年永宝。”说的是虢叔制作了这件旅簠,希望它能够被永远作为宝物。
古典文献中也有“年”。《诗经·丰年》中有“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这里直接出现了“丰年”一词。《尚书·洪范》中有“十有三祀”这样的表述,其中“祀”字在古代文献中常与“年”字相通,表示年份。具体来说,“十有三祀”指的是周文王建国后的第十三年。《楚辞·离骚》中有“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这里的“年岁”就使用了“年”字。《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篇中提到“既克殷三年”等表述,其中“三年”也使用了“年”字。
文献记载,夏朝出现了“夏历”,也即“农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用以指导农时节气和生产耕种。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即新年的开始。商朝以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十二月初一便是新年年节。周朝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一统六合,车同轨、书同文、变历法,以十月为正月,每年以十月初一为新年开始。
汉长安城是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04年,司马迁等人在此改革历法,造出新历《太初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太初历正式确定正月初一为岁首,也就是新年的由来。至迟在东汉,“春节”组合为一个词语已经出现,但当时其含义并不是农历新年。东汉安帝时太尉杨震上疏言旱情,“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这里的春节,是指春天这个季节。
隋唐时基本采用夏历,即以一月为正月。从此直至清末的千余年间,夏历一月为正月的历法一直没有改变。
将农历新年定名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改用公历纪元,按照“国际惯例”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把过去沿用的农历新年改称春节,以示区分。但传统年节观念根深蒂固,民众“过年”仍然过的是农历新年。
公历新年称元旦,始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定1月1日为元旦。这样,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中国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春节进一步走向世界。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今,在中华民族的所有传统节日中,春节是节俗最隆重、时间最长的一个。春节是构建在中华民族独特农业文明上的节日,契合宇宙的运行规律,成为中华文明延绵发展5000年的重要见证。
来源:2025年1月22日《中国文化报》,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监制:苗遂奇
审核:王群星
责编:
白梦洁
校对:孟雅睿
制作:孟雅睿
来源 | 党建网微平台
阅读原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