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二) | 以文化旅游业为抓手促进双循环,多维度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
最新动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二) | 以文化旅游业为抓手促进双循环,多维度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
2024-12-2822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明确提出“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服务贸易”。这既是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下如何提振需求作出回应,也为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旅游业的作用指明了方向。文化旅游业既是民生产业,也是幸福产业。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以文化旅游业为抓手增强内需活力、培育服贸动能,将能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多维度激发经济内生动能。


一、文化旅游业日益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文化旅游业不仅服务于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以其“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协同共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体现出作为幸福产业、民生产业的积极作用。当下,旅游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根据世界旅游和旅游理事会报告,2023年中国旅游业的GDP贡献达到1.3万亿美元,约占GDP规模7.31%。从就业来看,2019年中国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直接和间接就业合计约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此外,文化旅游业还在加速与数字技术等新兴领域深度融合,催生了人工智能大模型、虚拟现实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通过拓展产业边界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文化旅游业将以其产业协同性和就业承载力日益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增强内需活力:文化旅游业优势明显


我国旅游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是文化旅游业担当支柱性产业重任的重要基础。旅游业作为最终消费的一部分,在扩大内需战略中具备显著优势。它是由餐饮、住宿、交通等多方面消费构成的综合性消费,同时又是重复性和可持续性消费,能不断推动相关消费增长。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42.37亿,同比增长15.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9%,旅游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方面作用明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旅游消费尤为旺盛。比如,在2024年的春节假期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到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0%;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为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


随着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文化旅游业正在不断发挥综合带动作用,通过其强大的“乘数效应”驱动经济增长。“十三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增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超过10%。以A级景区为例,2023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60万人,带动就业总数超过1000万人。从民生就业到终端消费,再到驱动经济增长,文化旅游业全方位地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增强内需活力的核心引擎。



三、培育服贸动能:入境游市场空间广阔


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是文化旅游业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重要方式。通过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入境旅游市场的拓展能够直接刺激消费,带动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繁荣,为国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同时,入境游也能够可以加深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向海外传播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当前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虽呈现复苏向好态势,但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经济贡献率和入境人次低于部分旅游强国。近年来,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的有序扩容以及国际航班班次增加,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意愿显著提升,入境游市场加快复苏。据统计,在2024年上半年,中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达到了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52.7%。第三季度,外国人入境人数为818.6万人次,同比上升48.8%。但是,从经济贡献来看,相比部分国家入境游可占其GDP的1%-3%左右,中国目前入境游占GDP尚不到0.5%。从入境人次看,2023年中国迎接外国人入境1378万人次,低于法国的1亿人次、西班牙的8500万人次、美国的6600万人次和意大利的5700万人次。总体来看,我国入境旅游市场成长空间依然广阔。


旅行服务贸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2023年全年,我国旅行服务进出口14856.2亿元,同比增长73.6%,是服务贸易第一大领域。我国旅行服务虽规模大且增长快,但其逆差导致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2024年前三季度逆差仍在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旅行服务逆差高达1582亿美元,同比增长30%。未来,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旅行服务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对于畅通国际大循环、激发经济新动能有重要意义。



四、 以文化旅游业为重要抓手,

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


旅游业既是民生产业,也是幸福产业。面对旅游业承载就业、带动产业等特点,建议以文化旅游业为抓手,全方位培育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


(一)服务农村居民出游需求,促进文化旅游业普惠发展

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居民出游市场的培育,促进文化旅游业普惠发展。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基础、消费观念及交通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差异,农村地区旅游消费支出远低于城市居民。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出游需求迅速增长,农村正经历着从“目的地”向“客源地”的转变。通过服务农村居民出游需求,进一步缩小城乡旅游消费差距,对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农民幸福感、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紧密结合农村居民的需求特点,精心开发更多性价比高的旅游线路和服务项目。例如,推出“走出去”的高性价比团游,满足农村居民追求实惠的消费特点;打造“留下来”的本地化短途游,充分利用农村周边旅游资源,让农村居民能够更便捷地享受旅游乐趣。同时,发挥携程等OTA平台以及农村代销点的作用,扩大旅游宣传范围,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产品预定服务。最后,建议设立农村居民出游专项补贴,降低农村居民出游成本,促进文化旅游业在农村地区的普惠发展。


(二)坚持智能化导向,进一步推出更多的入境便利措施

建议坚持智能化导向,推出更多入境便利措施,进一步增强入境游市场活力。在签证政策方面,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推行更加灵活、便捷的签证政策。积极推出电子签证、家庭签证、研学签证、多年多次往返签证等多种类型签证,为不同需求的游客提供个性化的签证选择方案。在签证办理方面,建议借鉴阿联酋等国经验扩大免采指纹政策的覆盖范围,避免多次采集给游客带来不便。同时,引入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先进生物识别技术作为补充手段,进一步提高签证办理的效率和安全性。在边境通关环节,建议大力加强口岸建设,着力提高通关智能化水平。参考新加坡等国家电子签证的成功经验,全面实现自助、智能通关模式,大幅减少游客排队等候时间,打造高效便捷的通关流程,让国际游客能够更加顺畅地入境中国,充分感受我国入境旅游服务的贴心、便捷与高效。


(三)根据客源地精准施策,促成“近悦远来”新格局

在入境游国际营销推广的过程中,建议根据客源地特点精准施策,促成“近悦远来”新格局。一方面,东南亚地区与我国文化相近、人口众多且旅游消费潜力巨大,可将其作为重点市场率先开拓。通过与东南亚国家建立跨境旅游合作区,积极探索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互动的合作机制,将东南亚的国际游客引进来。另一方面,针对欧美等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但营销成本较高的地区,建议通过消费偏好研究加强精细化营销,通过阵地前移实现营销“在地化”,积极借助“外国人”的力量推广“中国游”。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培育“首发经济”等创新方式,逐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营销机制,精准对接欧美市场需求,有效提升我国旅游产品在欧美市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通过“因地施策”,逐步实现从东南亚市场向欧美市场的有序推进,全方位提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者:携程研究院研究员孙鹏飞


来源 | 携程智库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