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酒店闲置空间改造时,我们应该基于酒店自身的品牌形象,同时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充分利用酒店作为商业基站的优势,让其细分业态得到良性且持续补充。
近年受消费现象的启发,很多高星级酒店都把原本闲置的空间继续改造利用起来。大家都意识到应该增加酒店的附加值、寻求坪效的多种可能、拓宽获客渠道;然而大部分后期改造结果都难以很好地融入之前的商业规划,比如法餐厅旁边加建儿童餐厅,大堂灰空间改造成农副产品、地方特产展销区等。此类改造从某种意义上拉低了原本的酒店配套和档次,有点狗尾续貂的既视感,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全盘、综合分析酒店真正需要的业态补充。
酒店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场所,链接了社区、商业、生活三大板块;大部分酒店有着物业长效稳定、位置优越易达、空间灵活富余这三大商业优点。从社会需求和酒店而言,结合自身优势的商业赋能尤为重要。酒店渐渐成为一个商业基站,任何的前期规划和后期改造都需要谨慎地协调这几者之间的互补性,以综合的酒店文化为出发点,创新改造出新的服务模式。
生活气息
一家成熟的酒店,如果缺少了生活气息可能会与消费者形成割裂的状态。如果从生活气息的思维着力改造,会让原本有距离感的商业氛围变得更加具备亲和力。吸引民众进入,鼓励大众消费,酒店需要呈现必要的外在形象。
引入品牌家具展示
追寻更好的生活品质已经是共识,住宅的二次装修和改造是这个命题的重要内容。传统挑选家具做法都是去大型卖场,琳琅满目的家具如货物一般摆放在各个品牌店,这是装修时代的上一个阶段。
现在很多高端家具品牌愿意到SHOPING MALL或者高阶商圈去开设旗舰店,以此突出自己品牌的调性,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视觉环境以及更加高品质的沟通服务。目前高端家具品牌以渠道销售为主,很多都是预约式体验,充分尊重客人的隐私和时间。美国的亚历山大AKA酒店,其独具一格的家具陈列瞬间提升了酒店的品位,让酒店呈现了戏剧性的空间效果。在酒店开设家具体验中心,完全不用担心人来人往的局面会给酒店运营带来负面影响。相反,预约式销售更加注重体验感,让客人在酒店氛围的铺陈之下安心专注产品本身。
引入定制类成衣品牌
传统的酒店大堂一般都有开设服装店,大多数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规范而设置,缺少真正的忠诚客户。当下有很多服装品牌定制店都开始在写字楼里面聚集,以便更好地服务商务圈层。酒店适当引入具备市场号召力的定制成衣品牌或者个人服装工作室,因为物业本身的长效性具备跟定制类品牌一起经受时间沉淀的可能。
这类品牌一般都有准确的客户画像,类似w.w.chan & sons 这类品牌就一直有很固定的客户阶层。这些客户习惯于高端场所带来的消费尊贵感,他们享受这种沉浸式的挑选行为。量体裁衣倡导的匠人精神无疑让客人和酒店之间构筑了新的嫁接。服装品牌借助酒店优势增强对外辐射的商业效果,酒店也因为服装品牌带来的客人从而赢得更加广泛的顾客基数,互相接力互相成就。
重视社区类型零售
酒店的传统做法都有意无意避开跟社区过多接触,目前这种商业逻辑已经在革新。因为区位优势,城市规划的大部分酒店都毗邻马路或者街区,随着治安和城市管理的完善,酒店底商的区域将会进一步对城市开放。
开辟小型对外零售业态意味着将提高酒店的社区参与感,筛选优质的产品和品牌导入酒店销售,调动社区人群的消费欲望,将酒店的品质感和价值观直接传递到大家的手中。当然也可以通过招商,寻找本地具有品牌感的商家入驻,一段时间内就能形成日常生活和商旅生活的链接,这也是在地文化的重要体验。酒店品牌需要突破自我封闭的状态,高大上的形象跟社区零售并不冲突。通过社区以及生活渠道传递另一层次的在地文化感知,加快酒店品牌的传播度。
文化元素
每家酒店几乎都在谈论文化元素。文化和潮流相通——不是什么流行做什么;而是你做什么,什么就可能流行。只要具备前瞻感,颠覆酒店行业的新方法一定会出现。我们不需要从哲学或者精神来思考,仅仅从文化找到接入口就可能提高美誉度的传播;文化气息也会成为维系顾客忠诚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艺术精品店
艺术一直是高星级酒店非常注重的传播点,艺术之于酒店就像皇冠上的钻石一般点睛夺目。虽说艺术精品店有着包罗万象的产品,但酒店的空间灵活富余,可以让多种艺术品共存一堂,考究的陈列感为艺术品提供绝佳的展示效果,足以凸显艺术商品的张力。
传统的艺术精品店如画廊一类基本是开在某个街区或者文化园区,大部分人是专门为了买艺术品而前去购物。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这方面做得很是前瞻,该馆旗下的艺术品商店将很多良好的设计理念导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大众艺术品位的同时也让MOMA商店获取了高额利润。城中酒店因为社区属性有着更直线的号召力,更随性的参观感,更容易引起传播的话题性,鼓励大家欣赏并链接随机性消费,让商业和艺术的彼此衔接在无声无息中完成。
自助图书馆
也许这是一个伪概念!但大家对于图书馆的认知仅仅是看书吗?21世纪20年代的生活节奏飞快,大多数人都想在空闲之余找到一个与自己对话的空间场所。充分发挥酒店的区位和停车优势,让图书馆的清幽质感结合梦想中的淳朴体验,把图书馆文化做得更加具备互动感。
前不久看到北京大兴机场的首都图书馆分馆,旅客在匆忙的旅途中依然选择驻足停留。现代自助图书馆不仅仅是看书,也可以发呆或者小型社交。酒店配套图书馆补充了现代城市缺少复合休闲空间的社会现象。
不定期主题展览
情绪价值是最近提及频率颇高的词汇。城市生活随着行业细分的不断深入,人群的情绪需求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小型主题展览的市场越来越大。许多诸如美术馆、博物馆的场馆在这方面准入要求偏高,导致很多快闪类展览难以实现。
主题性展览的社会性包含宽泛,对场地需求也不尽相同,灵活多变的场地更容易得到策展团队的青睐。酒店虽然是重资产投入,但一直都不是高关注度的行业,持续不定期的展览可以不时地为酒店注入新的活力。这类活动具备高度时效性,随着展览主题的不断变化为酒店持续带来话题感和社会认知度。
商业烘托
酒店本身就是一种复合型商业空间,某种程度可定义为商业基站。多种业态穿针引线让商业更加具备活力,活力和人气能更好地实现利润和品牌溢价。
JEN 北京新国贸饭店联合办公场所
时尚单品店
时尚单品目前是很有消费力的一个品类。参照Z世代的消费习性,他们愿意追寻符合自己喜好的产品并为之买单,无论距离远近。看Aesop或者Le Labo这一类消费品门店都进驻城市核心商圈,就知道目前时尚单品的火爆程度。这一品类本身就自带流量且粉丝众多,门店开业即成为城中打卡点。
以品牌酒店的备品为例,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实验已然是酒店比较有代表性的特色产品,其本身也具备独特属性。目前很多酒店的线上商城不火,究其原因还是很少有单独的体验店让客户认真了解其历史,培养客户的产品忠诚度。把时尚单品店引进酒店,除了为酒店贴标签之外还可能变成伴手礼,以此实现品牌的二次传播。
办公+联合
酒店做联合办公概念,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家对联合办公的理解大都在于“办公”,却忽视了“联合”。联合的实际意义应该是链接消费者,我们重点思考在不做大变革的前提下如何将酒店空间化整为零,让平摊式的联合变得更具有细分定位感,所以联合办公绝不是简单的卡位出租,其本质是利用酒店办公的便利性拉动客户的消费认知惯性,传达在高质量环境之下让大家感受到在酒店办公的便捷性。随着社会分工变革,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工作者,他们需要不定期的办公地点以满足组团工作的需求。在这种需求下,酒店能够提供商务中心、远程会议室或者头脑风暴室等办公区供大家选择;齐备的办公设施和灵活的公共空间会给自由工作者带来强大的商业效应。
生活模式消费引导
很多品牌一直都标榜自己是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实际上,为了强调所谓的这种生活方式,前期功能规划设计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了既定的套路,导致很多酒店外表高冷却内生动力不足。生活方式大都是某个下一时间段的大方向,生活模式更多是现在正在进行时的群体碎片化偏好,生活方式的践行更多依靠生活模式的推广。
酒店的先锋性首先是影响周边人群的生活模式,这种不是短期效应而是长期坚持的结果。如前面所述应该打开底层的商业大门,开展引进生活模式的实验。当下几个著名茶饮品牌,仅仅靠的是产品吗?更多的还是基于茶饮带给消费新一代那种生活模式的影响。酒店业注重传承的服务精神恰恰可以弥补社会商业带来的种种不足,但酒店也应该学习社会商业的洞察力和推陈出新的做法。只有让新的生活模式接近人群,才能培养一代一代的消费群体认知品牌,热爱品牌,推崇品牌。
任何酒店前期规划或者后天改造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及时审视,不断调整以适应各种可能出现,以期变得更好。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业态,充分利用基站优势,让细分业态得到补充。只有大家有需求才会主动步入酒店,只要步入酒店就有成为客户的可能,这样的延续才具备长久的商业收益。
本文作者职务:
泰国 LEO DESIGN 中国区项目总监
编辑:刘玉凤
排版:刘一涵
来源 | 酒店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