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差或旅行入住到一家新酒店,晚上睡觉前不得不先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智力考验——如何把房间里的灯全部关掉?
上周我又经历了一次。
面对床头几个相似的开关,我逐一实验。按第一个,天花板的射灯逐渐明亮,并以一种死亡角度直射我;按第二个,左边床头的壁灯灭了;按第三个,壁灯、射灯、阅读灯都关了,但卫生间的灯、衣帽间的灯还赫然亮着,当我过去一一关上时,却发现床头柜下夜灯还泛着亮光……最后我放弃了,干脆戴上眼罩睡觉。
网上一条吐槽酒店灯光开关复杂的帖子底下,是“深受其害”的网友们含泪点赞——原来被酒店灯光开关折磨疯的不止我一个。
那些年,我们一起摸过的黑 ■
酒店灯光系统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一道数学选择题。
一会儿在床头试一试,一会儿又跑去一进门插卡处开开关关。有时候应该按开关的上半部分还是按下半部分,都让人拿不准。晚上起来上厕所,想开个夜灯照亮,结果却是全屋灯光瞬间打开,晃瞎双眼。
更让人崩溃的是那些隐藏在床头柜下、墙壁缝隙、天花板上,甚至按键本身的光亮。
你以为你关完了所有的灯,一躺下,才发现某个角落还散发着幽怨的光芒……
追其原因,其实是酒店设计理念的改变。过去的高星酒店追求“仪式感”和“全服务”,希望通过繁复的硬件和操控系统来彰显档次与规格,灯光便是营造这种氛围的重要手段。而现在的酒店设计则更多地追求“氛围感”和“场景化”,阅读模式、休闲模式、会客模式、睡眠模式等等,通过不同按键切换不同情境。
理念听起来很美,但结果往往是开关数量泛滥,再叠加一个整合不到位的Debuff: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灯光控制可能来自不同的供应商,最终呈现在住客眼前的,就成了一个个需要解密的数学难题,同品牌酒店的解题思路或许大致相同,但不同品牌的酒店则是大相径庭,没有统一公式,只能逐个研究。
“秦统一度量衡的时候,落下了这么多吗?”■
如果说灯光系统是入门挑战,那么电动窗帘的加入,直接让难度升级。
本以为一键开合是科技在进步,结果人工智能秒变“人工智障”。网友表示,被电动窗帘硬控了一整天:当她发出关闭指令,窗帘顺从地合上一半,却突然又再度打开;让它打开时,它又执拗地关了回去。
晚上睡觉时按下睡眠模式,刚闭眼,窗帘“唰”就打开了。无奈之下求助前台,得到的建议是拔掉智能“小度”的电源。可即便断开了语音控制,窗帘仍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一关灯,窗帘就打开……
这些电动窗帘时而卡顿,时而叛逆,就是不能乖乖地停在你想让它停的位置。
当你好不容易驯服了灯光与窗帘,走进浴室,才算是到了这场智力闯关的压轴大题。
一位网友花了10分钟研究花洒,后来还得靠“大力出奇迹”。看来,住酒店不仅需要智力,还需要一定的体力。
还有一些即使标明使用方法也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退房了都没研究明白。
更绝的是那些完全没有任何标识的花洒系统,网友戏称“秦统一度量衡的时候,怎么把酒店花洒落下了?”
这种经历让我深感共鸣——不是一丝不挂的研究花洒如何使用,就是一个不注意被凉水偷袭。
一段本该卸下匹配放松身心的贤者时间,硬生生被智力考验始终贯穿。
酒店智能体验,为什么要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
这背后究竟是室内设计的执念,还是行业内卷的无奈?
越来越多的酒店在设计中堆砌灯光模式和智能设备,本质上是酒店在激烈竞争中试图构建体验的壁垒。希望通过“阅读模式”、“睡眠场景”这些细节,让宾客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定制化服务,营造高级感和差异化。
思路本身没有错,但当设计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直接操作时,便已本末倒置。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客人反而要花费十分钟去研究如何关灯或使用花洒,那所谓的“体验升级”,无疑成为一种负担。
另一方面,这背后是供应链与系统整合的深层难题。客房内的灯具、窗帘、卫浴设备常来自不同的供应商,如果缺乏一个稳定强大的房控系统进行统一调度,或者为了控制成本而混用多套互不兼容的系统,那最终达成的必然是东拼西凑的凌乱,无法形成一套完整、连贯的智能家居体验。
此外,绝大部分酒店都存在着维护不力的现象。开业时系统运行流畅,但若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校准,导致触控面板失灵等问题频发,所谓的“智能”早晚会沦为住客口中的“智障”。
无论是传统的酒店设计,还是现代的智能系统,“易用”始终是影响客人体验的关键。越是容易操作、容易上手的设备,越能获得市场接纳和好评。
住酒店不是为了参加智力竞赛。
既然问题如此普遍,酒店该如何改进?
清晰的使用说明很重要。无论是贴在墙上的示意图,还是放在床头的小卡片,都能帮助客人快速掌握技巧。记得之前住过的一家海外酒店,酒店在电视系统里准备了房间设施使用视频,贴心又实用。
而最根本的,是酒店设计理念需要回归“服务人”的本质。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使用习惯,而非一味追求看似高级的集成与模式。好的设计应该服务于人。
希望下次住酒店,可以一把唤醒“小度小度”;希望让它解闷儿讲个笑话,不至于它自己讲到笑得停不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