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治理恶评,携程上线的新规能为酒店拦住多少恶意?
最新动态
治理恶评,携程上线的新规能为酒店拦住多少恶意?
2025-10-281
图片

本文授权并转载自微信订阅号:空间秘探,作者 | Insight

图片

本文插图??空间秘探Me-Time Space

特邀嘉宾摄影师??李三更




近期,携程上线新规,意图通过体系化措施,逐步解决用户恶意差评、利用评分威胁酒店提供额外服务等问题。


在此之前,空间秘探观察到“酒店苦恶意差评久矣”:酒店从业者花费数月苦心经营的高评分,顾客几条差评便能迅速将分数拉下,恶评的高权重使得“顾客就是上帝”这一箴言从真诚的服务态度转变为沉重的行业枷锁。


随着这份“新规”上线,酒店、消费者与OTA平台之间原有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平台的评分机制也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


1

携程新规能否为酒店业“松绑”

ChapterOne



据悉,携程点评称将于10月22日起,通过“AI识别-申诉处理-治理披露”全路径,助力酒店应对不实评价。


这一举措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当住客以差评威胁酒店提供超出预订的服务时,酒店可在订单页面报告客人的不当行为;客人行为性质恶劣时,商家可以拉黑客人。


第二,收到恶意差评后,商家可以向平台提出申诉,申诉流程引入AI大模型协助判断,周期从原本的3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


第三,携程将定期公布恶意差评、威胁行为的处理结果,包括干预人数、覆盖酒店等核心数据。



在以往的点评机制下,差评对酒店整体评分的影响往往过大,而恶意差评的审核流程却漫长且复杂,即便酒店方提供明确证据,申诉也常遭驳回。


对酒店而言,评分不仅是展示形象的“门面”,更是证明服务品质的“标准”,也是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消费者视野的“凭证”。正因如此,携程的评分体系倒逼酒店花式卷服务的同时,也让一大批酒店人被困在了“评分”里。


酒店将评分压力传递至员工,员工只能竭尽全力,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艰难应对。在社交媒体上,“倒苦水”的酒店人不在少数。



图片


携程恶意差评的相关案例



部分客人会隐晦表示,若酒店不满足其额外要求,将可能留下“真实评价”,以此变相威胁酒店提供超出预订范围的服务;另有客人长期滞留酒店并连续下单,发布多条明显无理的低分差评,而酒店一旦拒绝其订单,反而会面临平台处罚。


由于多数酒店将员工绩效与平台评分直接绑定,一旦收到一两条差评,员工轻则被内部通报,重则全部绩效清零。为此,他们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周旋于这类客人之间。而店长往往因无可奈何而选择息事宁人,尽量满足其不合理要求,以防事态在网络上发酵、引发更大争议。


在中国酒店行业,围绕评分体系衍生的灰色地带早已存在。不知何时起,市场上开始出现一群所谓的“职业差评师”,他们通过频繁下单并打出低分,胁迫酒店通过“私下补偿”换取差评撤销,实质上构成了一种隐性勒索。


不仅如此,除了要应对恶意差评,庞大的好评“业绩”压力也落在了员工身上。在社交平台,以“订酒店”、“高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看到酒店人聚集于此传授评分增减公式,计算还需要多少条好评才能拉高酒店评分,并彼此“互评”。用多条好评抵消一条恶评的权重,让大量酒店人哀叹“前台任务要完不成了”。


此类现象不仅推高了酒店运营成本、加重了员工工作负担,更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评分系统逐渐失真。一家认真经营的酒店,可能因为几条不实差评就排名下滑;而靠“刷好评”虚假宣传的酒店,却可能迅速攀升。长此以往,优质酒店容易被埋没甚至被迫退出市场,消费者也失去了可靠的参考依据,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平台的信誉与价值。


图片
图片


社交平台上的“酒店薅羊毛教程”和“酒店好评互助群”



那么,即将上线的“新规”究竟能否为备受困扰的酒店业“松绑”?


针对过去申诉流程冗长、结果难测的痛点,新规显著提升了处置效率。这改变了商家面对恶意点评与“刷评”威胁时往往选择隐忍的被动局面,转而鼓励酒店大胆维权、主动“反击”。


一位华东地区连锁酒店店长对空间秘探坦言:“过去差评就像‘紧箍咒’,我们只能被动承受。现在,新规终于让我们有了说‘不’的底气和依据。”


不仅如此,更深层次的转变也正在产业链蔓延。空间秘探从知情人士处获悉,锦江、亚朵等酒店集团已开始调整策略,逐步不再将OTA平台的运营评分作为核心考核标准。这一动向表明,无论是平台方还是酒店集团,都已清醒认识到恶意差评泛滥对行业健康生态的破坏,各方正从不同方向合力“松绑”。


2

新规下的“新棋局”

ChapterTwo



新规看似“天降”,实则“有备而来”。苦恶意差评久矣的酒店人、在虚假好评中大海捞针的消费者,以及信任度持续下跌的第三方平台,共同传递出了“求变”信号。



酒店业也

爱惜“羽毛”


携程新规宣布上线后,空间秘探采访到了资深酒店人小奇(化名)。小奇曾在头部酒店集团担任店总,在职期间一位预订了最低价无早餐房型的客人,在办理入住时坚持要求免费升级房型并含早餐。正当前台员工感到为难时,小奇亲自出面沟通,不料客人见他职位较高,反而借机施压,明确表示若不满足要求就提交差评。彼时正值酒店考核关键阶段,尽管平台后续可以申诉,但差评会立即影响酒店的实时排名,而申诉流程又需要时间,权衡再三小奇只能选择妥协。


这类事件屡见不鲜,不仅推高了酒店整体运营成本,也在无形中消磨着从业者对行业的热情。好在仍有其他动力,始终支撑着小奇在酒店业前行。


服务行业本身就在社会刻板印象中处境艰难,而恶评等不良现象更加剧了酒店行业的人才流失。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酒店相关专业甚至难以招满学生,行业无法获得充足的专业人才输送。


事实上,越来越多酒店已开始重视对员工与品牌自身的保护,例如某头部酒店集团此前宣布不再将OTA运营纳入酒店考核标准,正反映出行业对自身“羽翼”的沉默守护,也从侧面推动了携程这类平台新规的出台。


在得知携程即将推出双向点评机制后,小奇表达了许多酒店人的共同心声:“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过去差评权重过高,导致酒店常常被迫让步。携程这次推出双向机制,确实体现了对酒店方意见的重视,也让我们感受到平台与酒店真正站在一起,共同面对行业难题。”



图片


空间秘探与资深酒店人小奇的对话



脱胎于“恶评”

的好评骚扰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新规上线也同样值得期待。朋友曦曦曾在饭局上分享过一段经历:她去一家酒店参加活动,并未办理入住,前台员工却主动送来零食、香薰等“有心”小礼物。她起初颇觉惊喜——这类细节总是动人,可当对方提出“只要您在点评上给个五星好评就可以了哦”,她顿时感到些许无奈。


曦曦并不清楚多少好评才能抵消一条恶评,但在多家餐厅、酒吧都遇到过“写好评换赠品”的经历,她也渐渐视之为消费常态。加之那家酒店环境确实不错,她笑了笑,最终仍顺手点了五星。


现实中,许多消费者并没有写好评的习惯,而恶意差评者却从不吝于花时间撰写不实内容。于是,无论酒店是希望抵消恶评,还是意图营造虚假繁荣,社交平台上各种“索要好評”的教程层出不穷,不仅让消费者难以分辨真实信息,也对这类互动日益感到疲惫。


空间秘探在社交平台还注意到另一个现象:某酒店主动为客人升级房型,客人入住期间虽遇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仍认为整体体验不错,便打出4.8分,在评论中既表达了赞赏,也顺带提及不足之处。然而在客人眼中属于“总体满意”的评价,却被酒店视为“高分差评”——即评分不低却暴露瑕疵,因平台推送机制被置顶,反而放大负面观感。


这位客人后来在评论区回应:“很多酒店人向我解释了背后的逻辑,我能理解平台规则,但想了很久,仍难以完全认同。或许今后我会拒绝房型升级这类优待,不让自己的评价背负人情压力。”


问及对携程新规的看法,曦曦表示:“或许新规上线能让平台生态少一点算计,多几分真诚。评价环境变得更真实、健康,对我们消费者来说,终归是件好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分差评”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平台的

核心价值守护 


尽管恶意差评与刷好评现象并存,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前的评分体系已完全失真:高分酒店或许存在水分,但整体体验通常不会太差,“踩雷”概率相对较低;而低分酒店往往意味着服务确实存在缺陷,若能住到勉强及格的反倒成了幸运。然而从长远来看,若放任此类亚健康生态持续蔓延,只会不断侵蚀消费者、平台与酒店三方之间的信任边界。


在全球范围内,已有平台开始探索评价治理机制。例如,爱彼迎(Airbnb)赋予房东拒绝特定客人的权限,并在申诉流程中增强房东的话语权,以防范恶意住客与不当行为;Yelp与Tripadvisor则均设有“可疑评论标注”功能,主动提示用户部分评价可能存在利益驱动,需谨慎参考。


在国内,不仅是携程,美团、飞猪等平台的酒店同样长期受困于恶意差评与刷好评行为,只是受影响程度略低于携程。不难理解,平台在目睹评分系统与酒店长期“相爱相杀”之后,终于意识到:一味内卷并不能带来服务提升,反而只会造成多方共损。


在互联网生态中,平台的治理能力正日益成为其核心竞争力。若评价体系持续失真,最终损害的将是平台赖以生存的根本价值——即“帮助用户做出更好的选择”。



图片


Tripadvisor(猫途鹰旅游点评网站)2023点评透明度报告



事实上,酒店从业者对新规的态度并非全然乐观。多位业内人士坦言:“携程这么多年的平台运营逻辑,不会因为一则公告就彻底改变。”“申诉流程提速是好事,但若AI识别本身出现误判,我们仍可能陷入新一轮的拉锯。”“平台数据的透明度才是关键,只有公开、可信,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


这些声音背后,折射出行业对新规落地效果的深层担忧:治理是否会成为一阵风?执行是否会“雷声大、雨点小”?而当消费者投诉压力再次涌来,平台是否仍会习惯性地倾向用户端?


即将推行的携程新规,既是对现有评价体系的一次修复,也是一盘亟待开启的“新棋局”。酒店、消费者与平台之间长期微妙的平衡,或许正在被悄然重塑。


3

让被评分挤压的消费空间回归真实

ChapterThree



评分系统的初衷,本是借助用户反馈来筛选优质服务。然而,部分消费者的规则滥用,使其从一种信誉认证,异化为酒店的“生存枷锁”;而“刷好评”的普遍现象,则让消费者无意中与商家结盟,丧失了客观评判的立场。


最终,在算法黑箱、商业博弈与人性弱点的多重作用下,这套机制已背离初衷,演变为各方角力的战场——其影响也已超越酒店行业,全方位渗透至餐饮、零售等各大消费领域。

图片

餐饮店的“打卡有礼”小活动



算法的复杂性本意是筛选高质量评价,但其不透明性却造成了评分与真实体验的“温差”。某些商家拥有数百条差评仍能维持4.9分的高分,这让普通消费者难以理解评分背后的逻辑。在流量分配的主导下,高评分直接关系到商家的生存空间,迫使诚实经营者陷入“囚徒困境”——当竞争对手通过刷好评提升排名,坚守真实反而意味着被市场淘汰。于是,“好评返现”、员工评价KPI等各种扭曲评价的手段应运而生,形成了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决策心理也在强化这一扭曲。在信息爆炸时代,分数成为最便捷的认知捷径,我们习惯于依赖数字而非深入判断。当服务员当面请求好评或送上赠品时,许多人因“不好意思”而给出不真实的评价。更严重的是,评价尺度本身已经贬值——在这个“全五分”泛滥的时代,4.5分实际上已被视为“不及格”的表现。


平台方面同样面临两难:一方面,评价体系的公信力是其生命线;另一方面,彻底打击灰产需要投入巨大成本,而平台有时也因推广廉价商家而间接纵容了问题商户。


重建评分系统的公信力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平台必须承担“守门人”责任,打破算法黑箱,提高评分透明度,在商业利益与真实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商家需要回归经营本质,认识到可持续的发展建立在真实品质而非虚假评分之上;而消费者则应成为更理性的参与者,抵制“好评返现”的诱惑,意识到每一条评价都肩负着社会责任。


互联网赋予了每个人自由发声的权利,但这种权利需要与责任相伴。评分系统的修复不仅关乎技术改进,更是一场信任文化的重建。


只有当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都能以更从容、更理性、更真诚的态度参与其中,被挤压的信任空间才能真正回归真实——这不仅是商业机制的革新,更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追求。



图片
来源 | 空间秘探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