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旅游市场变革的驱动下,中国酒店业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应对国内竞争加剧并把握国际旅游复苏机遇。凭借国家政策支持、持续增长的出境需求以及自身逐渐成熟的国际运营能力,头部酒店集团已具备通过并购、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品牌国际化与市场多元化的基础。以东盟十国为例,澎润将评估区域酒店投资潜力,并从投、融、建、管、退全流程为中国投资者提供战略建议。
*本文仅展示部分报告结论,获取完整报告请扫描文末二维码。
国内酒店市场的发展已逐渐进入瓶颈期,随着酒店数量的激增,市场趋于饱和,同质化问题愈发明显,投资回报率下降,RevPAR增速放缓,盈利难度不断加大。同时,土地与政策红利逐步减弱,新增项目愈发稀缺,市场格局逐渐转向存量竞争。相比之下,海外市场需求的增长更为显著,在政策推动与市场开放的背景下,加之国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中国酒店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多重利好政策,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为酒店品牌出海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这一过程中,品牌升级与国际化进程交汇,中国酒店品牌不仅通过布局海外市场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更逐步实现从“价格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变,而海外市场的成功经验也能够反哺国内业务,助推品牌的高端化发展。
中国酒店投资人的出海
中国酒店投资人的出海历程可追溯至2009年,最初以经济型酒店在周边市场的谨慎探索为主。2014至2016年,在政策推动下,海外资产收购显著提速,仅在美国的收购规模就高达405亿美元。2015年至2020年,头部酒店集团通过品牌收购加快境外扩张,而2020年至今,轻资产与数字化成为战略核心,东南亚、中东及中亚等新兴市场逐渐成为重点区域。投资资本大致分为国有、民营和产业资本,分别通过管理输出、资产收购、地产配套及基金平台等方式展开。典型案例包括中旅集团在几内亚的五星级酒店、君澜收购澳大利亚珀斯水边套房酒店、万达从重资产转向品牌管理输出等。总体来看,投资人的模式主要有直接收购、合作开发、基金控股和品牌管理输出,不同路径各有优劣,但共同趋势是由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型,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中国酒店品牌的出海
中国酒店品牌的出海大体分为两轮。第一轮出海(2011-2020)主要由地产商与头部酒店集团主导,偏向重资产模式,以品牌收购和单体项目进入欧美发达市场为主,如华住收购德意志酒店集团。第二轮出海(2023年至今)则是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展开,参与主体更多元,从锦江、华住到亚朵、雷迪森等,出海方式逐渐转向轻资产运营和管理输出,重点聚焦东南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品牌出海的方式包括直接收购、合作开发、基金控股和管理输出,其中管理输出因扩张快、利润率高而成为主流。品牌不仅为投资人提供标准化的运营体系和营销支持,也反过来依托资本扩展全球影响力,形成投资与品牌之间的双向驱动。
酒店业相关供应链的出海
供应链的出海路径正从单一产品出口,升级为全链条、生态化的全球布局。物资类供应链通过海外投资、跨境物流和技术标准输出,逐步形成“区域枢纽—本地生产—数字协同”的网络体系,在成本控制、文化适配及低碳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服务类供应链的出海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重构,通过技术渗透和场景再造,在亚太、中东等市场建立跨境服务网络。它不仅涵盖前端设计、中端技术和后端金融,还通过智能协同和场景化营销提升入住率,依托中国客源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随着供应链延伸,中国酒店的出海已从规模扩张逐步走向以品牌价值、运营效能和资本认可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酒店出海挑战与未来趋势
中国酒店的出海之路并非“开荒”,而是进入一个由万豪、希尔顿等国际巨头长期主导的成熟市场。海外酒店行业品牌壁垒高、会员体系完善,中国品牌知名度有限,要突围必须找到差异化路径,否则容易陷入“有市场但难进入”的困境。与此同时,各国在投资政策上差异明显,涉及税收、外资准入、环保标准等,既影响投资决策,也增加了长期运营的不确定性。文化差异同样不可忽视,中国酒店品牌若不能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与消费习惯,极易在落地过程中遭遇水土不服。
未来,中国酒店品牌将更多依托数字化与文化赋能来开拓市场。借助跨境电商与大数据营销,品牌能够精准触达自由行客群,实现个性化推送,提升获客效率;同时,通过融入非遗等文化元素,塑造具有辨识度的产品与体验,提升溢价空间与国际影响力。在竞争策略上,中国酒店需要基于深入调研明确自身独特卖点,走差异化路线,避免陷入低端价格战。整体来看,中国酒店出海正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塑造和品牌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
本报告通过宏观基础打分模型与实际落地可行性评估两套维度,既量化衡量经济发展、旅游潜力与治理环境,又结合政策、文化与语言适配度等实操经验,最终将东盟十国划分为三类:宏观基础稳健、风险可控的优先进入市场: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潜力大但政策与合规壁垒高的高风险市场:泰国、印尼、菲律宾;基础薄弱、政局不稳或市场过小的不建议进入市场:文莱、柬埔寨、缅甸、老挝,为酒店出海提供策略参考。
优先成熟市场,成长市场择机投资
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最具可行性,交易活跃、政策友好,适合优先进入。越南、菲律宾、柬埔寨潜力大但缺乏交易信号,需要长期布局。文莱、老挝、印尼落地复杂,缅甸风险最高,应谨慎。
利率低、金融完善的市场融资更易
新加坡、马来西亚利率低、金融体系成熟,可通过多渠道融资,成本低。缅甸利率高、融资渠道有限,风险大;印尼、老挝、柬埔寨需依赖母公司或跨境融资。
轻资产模式优先,因地制宜灵活建设
新加坡、马来西亚成熟市场多采用管理合同和轻资产模式;泰国结合特许经营与本地供应链;印尼、越南、菲律宾、老挝、柬埔寨偏向轻资产或自营合作模式;文莱依赖PPP,缅甸需合资布局。建材成本差异显著,应灵活调整建设方式。
本地化培训与合规制度保障运营
新加坡法规透明、人才充足,运营便利;马来西亚高级管理人才稀缺、培训成本高;泰国劳动力充足但工资高;越南外籍员工受限,土地用途严格;印尼、老挝、柬埔寨需培训并适应文化;缅甸政治不稳,管理与安全成本高;文莱宗教文化特殊;菲律宾外资受限,水电价格高。
结合市场成熟度灵活规划退出策略
新加坡市场成熟,多元退出渠道(并购、REITs、IPO),流动性高;泰国REITs发展中,可整体出售或上市退出;马来西亚、菲律宾REITs有限,依靠股权转让或资产证券化;越南、印尼REITs稀少,多以长期持有或出售给战略投资者;老挝、柬埔寨、文莱资本流动性低,退出渠道有限。
稳健型目的地
稳健型目的地政治经济稳定、法律监管健全,能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保障。其市场成熟度高,抗风险能力强,资产价格波动较小;同时具备清晰的退出路径,能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
高风险高收益型目的地
高风险型目的地收益潜力与风险程度高度绑定,市场往往较不饱和,短期可能实现超额回报。但同时面临市场波动大,产业周期波动等问题,投资亏损或资金套牢的概率显著高于传统投资区域。
如何开展投融建管退
中国酒店集团在海外投资中正逐步转向轻资产运营模式,通过管理合同、合作和加盟降低资金压力,加快市场进入速度,同时借助当地合作伙伴资源与经验提升运营效率与竞争力。投资者应与商业地产和酒店中介、投行、咨询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线上平台和信息资源,把握酒店资产投资与退出机会,实现决策更精准、风险可控。
海外融资可通过银行贷款、私募股权或风险投资实现稳定资金支持。银行贷款优先选择本地或跨国银行,也可利用国内跨境贷款优势;私募与风险投资为战略资源注入提供机会;国内小投资人可通过股权或回报式众筹以低门槛参与优质项目,实现风险分散。
建筑设计应融合当地文化,选择熟悉本土经验的团队;使用环保材料、科学管理建材,妥善处理社区关系;平衡进口依赖与当地法规,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
管理方面需深度本地化,聘用懂中文及当地语言的员工,并进行跨文化培训,确保运营稳定高效。
酒店资产可通过整体出售或股权转让实现退出,适合市场高位、现金流稳定时操作;REITs上市为优化退出结构、降低税负和交易成本提供高效渠道,同时增强流动性和国际市场认可度,助力企业全球化发展。
*以上为部分节选,获取完整报告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扫码获取
中国酒店业出海报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