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价值共创时代,8类‘新消费观’如何重塑住宿产品逻辑?
最新动态
价值共创时代,8类‘新消费观’如何重塑住宿产品逻辑?
2025-08-186
图片

本文授权并转载自微信订阅号:浩华CHAT,作者:浩华管理顾问公司

图片


图片


当连锁快餐开始定制城市限定款,当购物中心变身宠物社交乐园,当五星酒店开始为周边居民摆摊卖汉堡,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商业场景正在通过社区归属感的营造、差异化价值主张的表达,以及对消费分级下需求进阶的回应,实现从「供给标准化产品」「与消费者共创价值」转变。


本文将通过八个主流消费趋势入手,梳理出价值共创消费正在发生的三个关键场景——每个消费场景的构建,都是对「人为何而停留」的时代应答。


图片


图片


人类学家项飙在《十三邀》中提出「附近的消失」概念:现代社会的发展似乎弱化了城市年轻人与日常生活的真实联结——人们可以轻松谈论地缘政治国际大事,却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生活,仿佛游离在「原子化的自我」与「抽象的远方」之间。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寻觅「充满烟火气的美好日常」的新生渴望。在此趋势下,酒店和商业场景也在更加贴近生活,通过与「附近」的重新连接,成为了年轻人新的生活和消费选择。


图片


·开放式建筑设计驱动公共参与:建筑底层架空形成开放平台,设置贯穿建筑的公共路径,串联屋顶雕塑公园和沙滩,打破传统度假村的封闭性;


·定期举办艺术装置等专题展览,邀请艺术家并开放与住客共创,增强游客与社区的文化互动及在地生活体验;


·当地工匠手工打造的纹理混凝土墙,融入巴厘岛占卜日历元素,强调本地工艺与在地元素的深度结合;


·通过Sweet Potato Lab工作坊强化参与感,让宾客感受「变废为宝」,将日常运营废弃物亲手改造为家具装饰。



图片


布迪厄笔下的「消费区分」正在经历变化——消费的本质除了「彰显阶层差异」之外,也要「缔结情感契约」。当下是一个差异化诉求被尊重、被表达的时代,这一趋势也正在改变消费和酒店的产品表达方式。


而产品语言向自我表达与理念共鸣的转向,其实本质上也是消费逻辑从「制造优越感」到「生产认同感」的演变。


图片


银发族的兴趣共同体、萌宠家人的生活仪式感、Z世代的圈层宣言——新社会和家庭关系下,消费者行为动机并非单一维度的「对抗孤独」,而是追寻被主流叙事忽视的自我实现。通过更成熟的、更有落地性的产品研发,酒店与商业也在身体力行地推进包容性更强的社会生态构建。


图片


·举办「西岸好市」宠物生活节,以超1000平米的沉浸式宠友乐园和集市空间,强化萌宠家人的社交与情感联结;


·首届治疗犬大会、BACA艺术新星成长计划、Pet Fest宠物专属时装周等节庆活动,专注打造宠物美学社交乌托邦;


·商场、剧院等均进行宠物友好设计,专门的宠物友好电梯等便利配套,不少可以让市民携带宠物在露台入座用餐的商户,以及宠物用品商店等宠物生活方式店铺聚集;


·宠物友好深入细节,萌宠乐园的双层栅栏门防止宠物出逃、沙池满足宠物天性、软草皮保护爪子等,场景细节兼顾功能与体验。



图片


探索感是消费的隐秘张力——无论00后还是银发族,人们在消费中寻找的不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对日常边界的突破与未知世界的探寻;商业与酒店也通过沉浸式体验和探索感的设计,以期共创极具有个人印记的独特体验。


图片


·还原原址典型的石库门里弄结构,阡陌纵横的市井迷宫激发探索欲;


·弱化室内中央区域与铺位之间的边界,各个摊位之间紧密联系、互相映衬;


·商户引入逻辑为「日常&社交」的混搭组合,构建强新鲜感、高可逛性的零售体验;


·携手四叶草堂打造「可食花园」第三空间,在原景观上增加40余种农作物,常态化开设「家门口」的自然科普课堂。



鸿寿坊通过开放式街区和市集布局,用物理空间打破习惯的边界,通过直观的感触激发探索欲。相较之下,酒店业态的探索感则更侧重于通过物理建筑在时间和文化的双重叠加来构筑,如位于阳朔漓江江畔的糖舍酒店——老糖厂的工业遗迹被现代空间与场景设计、当代艺文交互重新诠释,生动地演绎着历史积淀与当代文化的碰撞。


图片


·以工业遗迹为载体的空间叙事设计,老糖厂的水泥桁架、压榨车间融于酒店公区;


·新建筑使用本地石材,形成新与老之间的连续性,强调新旧共生的建筑语言;


·由喀斯特地貌的山道系统与溶洞启发,酒店公共步道顺势爬升,串联风格各异的公共空间,强化酒店探索体验;


·糖火艺文祭、糖Live音乐节等丰富的艺文活动和艺术家驻留计划促使多元的艺术形式、创意项目和在地文化碰撞交融。



图片


商业与酒店愈发成为生活方式的展场。从品牌理念到跨界联名,从消费场景到服务触点,通过精细化的产品打造、品牌故事演绎构建出完整的场景化叙事——这既是消费价值观的传递,也是消费者的自我表达。


图片


·设有面积约5000平米的艺术中心,规划多个阶梯剧场、教室及影音空间,可以灵活转换为展览、演出、沙龙场所;


·开设电影人俱乐部,并配备顶级高清放映机,专业内容团队定期策划顶尖电影展映、艺术沙龙、文化论坛;


·作为国际电影节的延伸活动空间,酒店策划「电影人夜谈」沙龙,邀请导演、编剧与住客面对面交流。



如果说CHAO酒店搭建的是文化的展台——用艺术沙龙与电影节延伸人们对生活方式的想象边界,那么始祖鸟的突破则在于,让消费者从观众席走到聚光灯下,将商品消费转为价值主张的表达。


这两种路径的差异背后,一个统一的内核清晰可见——消费者正在从品牌与产品缔造故事的聆听者,转而成为撰写与讲述人。


图片


·推行「一城一地标,一铺一品牌」的鸟巢计划。品牌通过攀登石墙、洞穴木纹、滑雪视频等元素,将户外场景「移植」至城市,强化「突破极限」的品牌精神,营造沉浸式体验;


·推出ReBIRD可持续计划,鼓励装备修复、旧衣回收再生,用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方式,帮助消费者践行环保理念;


·强化社群运营的「山地课堂」,让消费者成为户外运动、文化传播、可持续理念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的主导者。



图片

当下的大消费环境,表面是「降级」,实则是「分级」。这些现象背后,是城市化进程中,国民整体审美的提升和对文化的偏爱。


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人文关怀的深度回归在同步发生。当下产品的塑造逻辑亦正面临重构,商业已经越来越关注「人与物的关系」酒店也将重新规划「人与空间的叙事逻辑」。


图片


文化元素是当下消费者抵御身份焦虑的「精神锚地」,人们通过消费来参与文化叙事、表达身份立场与生活审美。与此同时,店产品也在逐步成为城市文化的缩影,打开个体与时代展开对话的别样方式。


图片


·室外阶梯于工作日午间免费开放给本地音乐家举办音乐会,并不时举办与本地文化相关的各类活动,为周边写字楼中的年轻人提供午间精神绿地;


·发起「大馆一百面」展览,收集100位与大馆相关的普通市民故事,转化为图文、影像装置,增强社区归属感;另一方面,故事碎片从时间和人群中穿越聚集而来,为这座百余年的建筑又添新的故事封面;


·保留建筑原貌(如监狱牢房、法庭),通过导览、沉浸式展览(如《复常》展)引导公众反思历史与身份;同时,利用建筑功能从执法空间到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变,隐喻社会变迁,引发对「权力与自由」的讨论;


·文化讨论上注重在地文化表达,策展优先支持香港艺术家,聚焦本土议题,如《言语不通》展览(2023),探讨粤语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引发对语言与文化认同的危机感。



如果说香港大馆是赋予历史新的演绎,让城市记忆获得更为生动的呈现,那么于西南山川中行进的松赞,则用另一种方式回应对文化的诉求——其将藏地文化精髓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打造以藏文化为根基的沉浸式旅行体验网络


文化的当代表达诉求之下,扎根滇藏雪山河谷间的松赞,则以「结点成线」的方式将藏地文化精髓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打造以藏文化为根基的沉浸式旅行体验网络,为旅人们打开了深度探索这片土地的隐秘之门。


——《专访松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图片


图片


当下的健康生活方式,并不仅仅在于一段三公里的晨跑、八小时的睡眠或一杯无糖拿铁,它更像是一种反城市节奏的微型抗争,是人们对自然、宁静、自我连接的回归。无论是睡眠经济、森林餐饮还是疗愈酒店等产品的崛起与流行,本质上都是人们对「更美好的生活」的一种想象与向往。


图片


·推崇自然的改造理念,保有场地既有状态,景观设计强调「再现」野生景观,形成工业与自然共生的特色步道;


·融入慢节奏生活的巧思设计,内部蜿蜒的路径、精心布置的长椅与多样微环境,方方面面让漫步者在都市紧张的生活节奏中重新撷取宁静;


·身体与精神健康并重,委托艺术家创作包括雕塑、壁画等在内的场地特定作品,打造为面向全体市民的公共画廊和文化枢纽。



图片


图片


人们既渴望科技赋能的便捷与品质,又无法割舍人性化服务的温度;既追逐成本优化带来的实在价值,也期待产品承载可持续的生活哲学。


商业已经通过展览艺术、创新型互动等探索这场「既要又要」的诉求边界,酒店行业也迎来新的命题作文——如何用智能化的骨架撑起服务的效率,用人文化的温度滋养体验的厚度。


图片


·科技与空间主题化叙事

全馆以「人类移民火星」为故事主线,从B1至4层分别对应「地球告别-太空穿梭-火星基地-未来实验室」章节;用故事串联空间,以科技塑造场景;


·科技与场景叙事

商场入口的仿生机械羊群与「未来农场」,暗示地球生态危机;3层与Gentle Monster合作和基因实验室,用扭曲的硅胶人脸与试管陈列,探讨科技伦理与未来人类进化。


·科技与品牌价值观

如Prada农场实验室,店内设置垂直水培蔬菜架,商品陈列柜嵌入「生态监测屏」,模糊消费与可持续议题边界;而Dior未来花园则用3D打印珊瑚礁与机械蜜蜂群环绕新品,强调品牌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通过科技艺术化、艺术场景化、场景商业化,SKP-S构建了一个自我进化的体验生态系统,为零售业提供了「空间即媒介」的范本。对于传统酒店来说,科技的意义远不止送货机器人或是自动窗帘。在提升运营效率之外,智能化也终将回归对人文的关怀——真正的未来感,是让科技成为培育人文温度的土壤。


图片


在城市化进程与消费需求迭代的双重驱动下,过往以标准化产品的商业逻辑已不再适用。无论是通过共创体验强化归属感,还是以策展思维丰富空间叙事,又或是以文化内容唤起更深层次的认同感,抑或是用科技手段平衡效率与温度,本质上都是将「人」置于所有决策的中心。


在这样的演变下,当下商业构建的逻辑已经由「单一的物理产品或空间」向「系统性价值重塑」转变,酒店的开发与存量资产的改造也要跳出物理空间的局限,以消费趋势为镜,以更立体的视角重新审视资产的价值打造,重构产品逻辑。


图片


-TBC-


撰文|浩华管理顾问公司顾问 杨永泽

排版|CHAT




图片

来源 | 浩华CHAT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