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十五五系列|地方酒旅国企如何走向全国统一大市场
最新动态
十五五系列|地方酒旅国企如何走向全国统一大市场
2025-08-129
图片

本文授权并转载自微信订阅号:澎润酒店资产管理,作者 |澎润咨询团队

图片

澎润十五五VOL.4


图片
图片


中国没有一个酒店类的国企,像万豪之于美国,洲际之于英国。


在全球酒店巨头大多依托本土统一市场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今天,中国本土酒店品牌尚未跑出真正的国家队。这并非市场规模不够,也非消费力不足,而是路径未定、体制未破。


作为中国泛住宿产业的关键一环,地方酒店文旅国企正站在十字路口。它们拥有先发资产、政策资源和本地根基,却迟迟未能构建出与国家发展阶段相匹配的企业体量与全国格局。如今,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全面提速,为地方酒旅国企打破属地藩篱、构建全国版图提供了历史机遇。


但这场突围,不止是地理的跨越,更是思维的突破。


图片


中国正在建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不仅是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工程,更是企业重构版图的系统机会。对于地方酒店文旅国企而言,这是从区域走向全国的肥沃土壤。


这一超大规模市场背后,是14亿人口的强大基盘与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支撑。统一市场推动资源高效配置、供需精准对接、标准加快融合,使本土的酒店类国企有机会像万豪、希尔顿那样,以统一市场为起点,成长为具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十四五期间,长三角通过“标准互认、数据互通、监管互动”等机制,以及高铁旅游年卡、一票通等创新举措,实现了“一城住宿、四城游览”的便利体验。这类区域一体化经验正加速向全国推广,为酒店跨区域经营提供了坚实基础。


图片


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全国化布局提供了成本和效率杠杆。数据互联、远程管理、标准输出,让跨区域经营不再是高门槛挑战,而成为可量产的战略选项。


图片


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各省市酒旅企业真正迈出省界、布局全国者寥寥无几。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地方本位主义思维许多地方酒旅企业受到GDP思维影响,习惯将投资局限在本地,即使市场接近饱和、回报率下降,也不敢轻易迈出本省界限。这种局限性极大限制了企业实现全国化发展的步伐。


这种思维路径的背后,是财政分权体制与政绩考核机制的双重桎梏。一方面,地方财政依赖国企投资拉动,迫使企业“就地循环”;另一方面,短期GDP和就业指标压过企业长远价值,使得真正能“走出去”的战略意图被层层稀释。


行政壁垒更为显性。部分地区对外来企业准入设限,扶持本地品牌,甚至在资源调配和政策配套中形成排他性机制。结果是:资源配置扭曲、资产布局分散、企业影响力碎片化。


图片


破除地方本位主义需要系统性改革。一方面,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政府税源,促进事权与财权的匹配;另一方面,要改革国企考核机制,鼓励跨区域发展和全国市场布局。企业可以通过完善考核指标,将领导班子建设、融资投资、人才引进、科研投入等纳入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鼓励企业多投资、多融资、引进人才。这类导向性改革对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思维尤为关键。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地方酒旅国企突破地域限制提供了历史机遇,但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摆脱地方本位主义的束缚,以更开放的视野谋划全国发展。只有打破“画地为牢”的旧格局,地方酒旅国企才能真正成长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图片


要走出本地逻辑,仅靠管理层“勇气”是不够的,更需要制度层面的重构。而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可能破除地方干预、实现市场化治理的路径。


与重资本导向的传统制造业不同,酒旅行业更适合轻资产式混改。通过引入跨区域战略投资人、专业运营方,不改控股结构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品牌输出、标准共享、联合管理,从而突破行政边界,实现高效协同。


例如,一些国企正在尝试将旗下酒店纳入集团品牌运营平台,实现标准统一和后台集中。通过混改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配套绩效、股权等中长期激励机制,地方酒旅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动能才有可能真正“跳出本地看全国”。


更进一步,资产证券化也是制度升级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带来融资渠道拓展,更意味着治理方式从“行政逻辑”迈向“资本逻辑”。这将促使企业必须以市场表现为导向,倒逼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走向专业化、全国化。


只有当混改真正落地,地方酒旅企业才能摆脱属地依赖,建立面向全国市场的治理架构。


图片


图片


一味“拼资产”,难以构筑竞争壁垒。地方酒旅企业要从资产堆积者变成品牌运营商,必须迈过“标准化”这道门槛。


在实践中,很多地方酒旅企业扩张时保留原有品牌,导致品牌体系杂乱、定位重叠,市场认知模糊,难以形成集群效应。“1+1+1 < 整体”的负协同现象屡见不鲜。


成功的全国化路径,必须以统一品牌策略为核心。以国际酒店集团为镜,构建差异化多品牌矩阵,围绕中高端、商旅、生活方式、度假等细分场景打造清晰定位,实现品牌“既统一又多元”。


与此同时,标准化运营体系是落地保障。服务流程、质量控制、员工培训等都需标准化,并借助数字化手段确保执行。例如,一些地方集团尝试将文旅资源数据化管理,实现酒店运营、文旅导流、金融授信的协同,为标准化运营提供了现实启示。


在此基础上,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支持系统,如品牌管理中心、培训中心、采购平台等,是支撑全国运营不可或缺的“中台”。只有流程标准、数据标准、组织标准齐备,才能真正具备规模化复制能力。


图片


图片



全国化不仅是地理布局的拓展,更是文化认同的重建。地方酒旅企业若要摆脱地域标签、构建全国影响力,必须打造具有包容性与兼容性的文化底层。


这不仅意味着“讲好地方故事”,更重要的是重构“能被各地听懂”的品牌语言。在品牌价值观、服务理念、场景设计等方面,找到“地方特色”与“普适语言”之间的共振,是实现文化融合的关键。


比如,品牌可在视觉、空间、服务细节中植入地方元素,同时通过统一叙事框架输出一致的核心价值。亚朵在各地门店中融合城市记忆,就是一种文化在地化的创新表达。


多元化人才结构也是文化融合的重要基础。打破地域用人偏好,引入不同背景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将为品牌注入更丰富的视角和创造力。


文化融合不是文化同化,而是包容多样性、激发共鸣感。最终构建出一个不仅“接地气”,还能“走出去”的品牌形象。

图片


全国统一大市场已打开,地方酒旅企业是否能真正“走出去”,拼的已不仅是资源、资金与资产,而是认知、机制与文化。


破除地方本位,是前提;混改激活,是路径;品牌重塑,是抓手;文化融合,是灵魂。


真正想做大做强的地方酒旅国企,必须跳出“只投本地”的安全区,从头到尾重塑全国视野。从项目思维转向平台思维,从资源思维转向品牌思维,从属地逻辑转向市场逻辑。


未来的中国,需要一批能走遍全国、跨越文化、站上世界舞台的本土酒店品牌。而地方国企,完全可能成为那一批企业的起点。


图片

来源 | 澎润酒店资产管理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