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STR举办了2025年上半年度网络研讨会,会上北亚区区域总监刘博女士和北亚区商务发展文欣女士分享了中国酒店2025年上半年业绩回顾以及Benchmark产品更新。
以下为研讨会关于酒店业绩回顾的摘要分享:
01 中国内地整体表现
2025年已过半,中国酒店业在全球旅游复苏的大背景下,呈现出“复苏放缓、结构调整、区域分化”的复杂局面。
从全球视角来看,美国和欧洲在过去一年中整体表现积极,尤其是欧洲,自2025年3月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上扬趋势。
而中国市场则仍处于缓慢恢复阶段,2025年上半年整体RevPAR同比下降5%,入住率和平均房价双双下滑,虽然尚未恢复至2023年水平,但是下跌趋势已经开始放缓。
团队客源恢复乏力,商务需求疲软,成为制约市场复苏的关键因素。尽管如此,周末的休闲需求表现相对坚挺,部分城市在周五和周六的入住率出现小幅回升。
从不同酒店级别来看,奢华与超高端酒店通过“以价换量”略有成效,入住率小幅提升,但由于平均房价下调,RevPAR仍有2%-4%的下降。而高端及以下级别酒店受到新增供给带来的压力,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RevPAR降幅在6%-8%之间。
在过去十年间,经济型酒店的平均房价涨幅尤为显著,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相比之下,奢华酒店和中端酒店的平均房价仅实现了小幅上涨,而其他级别酒店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与此同时,市场供给持续扩张,中端和中高端酒店的扩张速度尤为突出。这一趋势在提升市场多样性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
02 聚焦重点市场表现
从各个区域表现来看,深圳成为一线城市中的“优等生”,实现了入住率和平均房价的双增长,RevPAR同比增长4.1%。这主要得益于会议会展复苏、港客北上消费的需求增长。上海表现相对稳健,平均房价基本持平,但入住率由于商务需求欠缺而下滑,导致RevPAR下降1.6%。北京和广州则面临更大压力,RevPAR分别下降6%和4.8%。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的奢华酒店溢价率在一线城市中位居首位。其与超高端酒店之间的平均房价差距高达 600元,几乎是北京和深圳同类酒店价差的两倍。与此同时,深圳的超高端酒店在一线城市中拥有最高的平均房价,而其中高端酒店相较于中端酒店的溢价率也位列四大一线城市之首,显示出该市场对高端产品的强劲需求和价格承受力。
大湾区市场整体回暖,澳门表现尤为亮眼,平均房价上涨10.5%,入住率提升6.8%,带动RevPAR大涨18%。香港则主要依赖入住率增长,平均房价略有下滑,RevPAR小幅上扬1.1%。广州市场尽管有大型展会支撑,但平均房价恢复乏力,佛山和惠州则面临入住率下滑的挑战。
长三角地区中,上海和浙江省表现略优,RevPAR指数分别为98和96。江苏和安徽两省则整体表现不佳,RevPAR指数分别为93和94。
杭州奢华和超高端酒店恢复程度较高,高端与中高端酒店表现稳健。南京则承压最重,各级别酒店RevPAR普遍下滑10%。苏州奢华和超高端酒店,高端和中高端酒店RevPAR下滑幅度稳定在5%。
川渝地区的酒店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在正向表现方面,九寨沟受益于高铁的开通,房价显著提升,RevPAR同比增长达 18%。绵阳则凭借入住率与房价的双重上涨,实现了 9% 的RevPAR增长。
而另一方面,重庆、成都、峨眉山和乐山的RevPAR均出现两位数的下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重庆与成都同时受到商务与休闲需求双重下滑的冲击,整体业绩承压明显。
东北地区的RevPAR指数仅为 91。其中,吉林和辽宁分别实现了 7% 和 5% 的增长,而黑龙江的跌幅最大,达到 16%,主要由哈尔滨的表现所致。哈尔滨的入住率出现明显下滑,同比去年下跌14%,同时平均房价也下降了 5%。相比之下,辽宁周边的次级市场表现相对稳健,不仅实现了 2% 的入住率增长,还维持了与去年同期持平的房价水平。
海南市场方面,海口的市场表现出现了显著下滑。年累计RevPAR同比下降 23.7%,在所有城市维度的次级市场中排名垫底。此次下跌主要由平均房价的持续走低所致——自去年起,房价一路下滑,直至今年 2月 触底,累计跌幅接近 30%。不过,自2月以来,房价开始逐步回升,跌幅有所收窄。
相比之下,三亚市场则展现出一定的恢复迹象,入住率在 6月 实现了 6% 的增长。尽管房价仍处于调整阶段,但跌幅已明显缩小,市场正在逐步企稳。
03 暑期业绩表现
根据今年中国内地市场近7天平均入住率的走势分析,2025年的暑期需求进入7月份后已经开始提升。虽然当前市场需求水平尚未达到2024年或2023年同期的水平,但其开始上升的时间节点与2024年基本一致,相较2023年则稍晚。基于截至7月26日的日度跟踪数据来看,当前国内整体需求尚未回升至去年同期的高度。
04 总结与展望
出境游回暖成为一大亮点。2025年中国出境游人数有望首次超过2019年,多个国际航线座位数已超疫情前水平。与此同时,国内酒店供给仍在持续增加,尤其是中高端与高端品牌扩张迅猛,竞争格局日益激烈。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STR建议酒店业者聚焦客户体验,提升产品力与服务力,以应对价格内卷带来的挑战。通过精细化管理与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提升运营效率与品牌溢价能力,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