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林俊杰、孙燕姿、鹿晗等各大顶流的巡演轮番开幕,朋友圈被分成了两类人:在演唱会现场的,和在去演唱会路上的。“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狂热,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消费新趋势。
7月莫文蔚西安演唱会现场
“经济越下行,娱乐业越发达。”这句略带戏谑的论断,似乎正成为当下的现实注脚。全国各地密密麻麻的演唱会日程,一种以情绪价值为核心的消费力量正在崛起。
图源:小红书-下半年全国演唱会汇总(部分)
然而,在这场迁徙式的狂欢之下,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一半是与偶像同声高歌的激动泪水,另一半则是对配套服务的激烈吐槽:不是卫生状况堪忧,就是与宣传严重不符的“照骗式”房间,平日里尚可维持的服务体系,也在流量的聚光灯下一触即溃,最终演变成一场消费者花钱买罪,一线员工疲于奔命却难堵差评的尴尬双输。
抓住演唱会经济机遇
从“坐地起价”到“手拿把掐”■
曾几何时,酒店业对于演唱会这类大型活动的态度,约等于“坐地起价”。简单粗暴的涨价模式,虽能带来一时的营收暴增,却也无异于杀鸡取卵。舆论的反噬、对品牌的伤害,最终都会在热潮退去后,变成一道道难看的伤疤。
但值得欣喜的是,变化正在发生。打开小红书,搜索“演唱会友好酒店”,你会发现一批聪明的酒店玩家已经开始主动出击。
图源:小红书-某酒店演唱会期间营销海报
有的酒店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某些能直视体育馆内场的房型,打出了“与音乐‘邻’距离”的营销slogan。房间不再仅仅是房间,而变成了一个包裹着完整情绪周期的私人剧场。精明的酒店人深谙“接近幸福的时刻,本身就是幸福”的心理——在开场前,窗外静默的场馆能让歌迷提前感受到现场氛围,一种“超前点映”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演唱会落幕,所有喧嚣褪去,这里又成为一个绝佳的回味舱,歌迷可以在恍惚中,对着窗外尚未完全熄灭的灯火,安全地着陆、慢慢地回甘。
图源:小红书-传说中的“唱景房”
有的酒店则将便利性发挥到极致,推出免费接驳车服务,在散场后将精疲力尽的歌迷安全送回。更有甚者,洞察到大型露天嗨唱后的饥饿感,贴心地推出夜宵套餐,用一碗热粥或阳春面,抚慰狂欢后空虚的胃和灵魂。
图源:小红书
现在来看,这些“演唱会友好”的举动,不过只是基操,但无疑是值得称赞的进步。然而,最危险的陷阱恰恰在于,酒店业似乎又找到了一套可以快速复制的“新sop”。从“商旅sop”升级到“演唱会sop”,本质上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还是将千人一面的服务模板,生硬地套用在一个全新的客群身上。这种用工业化流水线的思维去应对高度情绪化、个性化的需求,本身就是一种错配。
刻舟求剑式的“友好”
无法应对所有歌迷■
退后一步审视常规的从业逻辑,用户画像通常被划分为商旅、亲子、情侣、银发等有限几类,酒店人也习惯了用“入住目的”来给客人贴标签,并匹配相应的标准化流程。这是一个“流程管理者”的角色。但“演唱会歌迷”却是一个全新的、复杂的、且非常态化的消费群体,他们看似有统一的目的导向,实则需求千差万别。
撕掉“歌迷”这个笼统的标签,才能看到背后一个个鲜活的部落。比如,当酒店住客是为年轻idol、新生代顶流而来时,其核心诉求就演变成一场盛大的“同好线下见面会”。聪明的酒店会主动让渡出一部分公共空间,于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因为几张海报和一张长桌,就成了整家酒店最喧闹的心脏地带。粉丝们在此交换应援物、合影、社交,这里会迅速成为UGC内容的天然生产地,酒店几乎零成本就收获了海量的社交媒体曝光。
图源:小红书-酒店专为歌迷营造的“归属感”
而对于那些追随实力唱将或情怀巨星的歌迷,他们大多在社会上历练已久,拥有更成熟的思想,来看演唱会是为了重温青春、或寻求情感慰藉。喧闹的社交就不再是必需品,高品质的放松和恰到好处的仪式感才是。此时,一张足够柔软的床、一个氛围安静的环境,远比打卡墙更具捕获力。若此时能提供一个舒缓身心的SPA折扣,在房间里准备一份致敬歌手的专题歌单,或是在大堂吧推出一款以专辑命名的特调鸡尾酒,这种“懂我”的细节,定会成为驱动情感溢价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关键触点。
图源:小红书
还有第三种可能——那些追逐乐队和迷恋Livehouse氛围的粉丝,往往又会形成鲜明反差。他们通常更具独立精神和探索欲,反感千篇一律的商业化,追求“地道”和“小众”。一份“限定版City Walk地图”比一份标准化的城市导览要有用的多,标注周边的独立咖啡馆、潮玩店和地道小吃,酒店形象便瞬间从一个冰冷的建筑,变成了一个有品位的、值得信赖的“本地朋友”。
但俗话讲:切莫“因小失大”。在做足差异化之后,十分有必要回归到酒店最基本的服务标准上来,因为巨大的流量就像一面放大镜,它会将前台热情度、卫生洁净度、硬件体验友好度等细节无限放大,并最终决定这场大考的成败。尤其要意识到,演唱会客群中,女性占了绝大多数。围绕她们的需求进行精细化打磨,才是真正的“演唱会友好”,更容易被叫好。
图源:网络
它可能体现在一面足够大、灯光明亮的美妆镜,和一个能摊开所有化妆品和卷发棒的大桌子上,“化一个完美的妆去见偶像”是这场圆梦之旅最重要的环节。它也可能体现在一种预判式的“软性”关怀上。比如提前备好的卸妆湿巾、蒸汽眼罩甚至几片止痛药,狂欢后可能会出现种种狼狈,在可行性内提前备好体己的解决方案,才能让消费者对所谓的“品牌温度”有真切感知。
图源:小红书-营销“小”成本,粉丝“大”心动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所有体验都必须建立在安全之上。深夜归来时,酒店门口是否有安保人员清晰可见的身影?电梯是否需要刷卡才能到达指定楼层?走廊监控是否无死角覆盖?这些看似“小题大做”的安保措施,对独身或结伴出行的女性来说,是能让她们安心入睡的保障,也是一家酒店最硬核的温柔。
演唱会经济,其实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酒店业在应对“爆发性、情绪化、社群化”需求时的优势与短板。这股“泼天”的流量,对高度依赖地理位置和线下体验的酒店业来说,得过了考试才能有“收获”。而这场考试,远不止于演唱会。暑期旺季、开学季、体育赛事、城市马拉松……这些场景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营销的真正破局,不在于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热点,而在于回归商业的本质:精细化地理解“人”在不同场景下的真实需求,并提供超越物理空间的、有温度的解决方案,这,才是应对一切变化的不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