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怎么越来越多人怀念经济上行时期的老酒店?
最新动态
怎么越来越多人怀念经济上行时期的老酒店?
2025-07-251
图片

本文授权并转载自微信订阅号:酒店圈儿,作者:白兔子

图片
图片
图片

最近,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经济上行时期的穿搭怀旧潮流,鲜的色彩、夸张的造型,自信的风格折射出那个时期的活力与底气。其实早在前几年,这股风潮就曾席卷而来,那时候称之为千禧风、Y2K。不过,在近期,这股由穿搭、审美开始兴起的潮流,也不经意地刮向了酒店业。


图片


小红书等平台上,不少网友感慨起很怀念经济上行时期的老酒店。老酒店中的水晶吊灯、雕花廊柱、复古旋转门......这些带着鲜明年代记忆的场景,呈现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从容与繁华。



图片

老酒店的时代风尚 


1963年启幕的香港文华东方酒店,一直在社交媒体上被网友称之为有经济上行的美,包括酒店自己的小红书官号,也写了一篇帖子说,酒店是以慢为守,以静为奢,走入酒店就像是走进了一部未曾褪色的老电影。


酒店的风格通过水晶吊灯、木质香气和古董挂钟等元素可窥见旧时的摩登气韵,也能够和热闹的城市所相隔起来,给人宁静温和之感。


图片

图源:小红书@香港文华东方酒店


1890年开业的东京帝国饭店,如今的模样已经是1970年的3.0版本。此时日本迎来战后复苏奇迹,走入经济增长的巅峰期,沉溺于帝国的美梦当中,丝毫不知泡沫时代即将来临。在末代的繁华当中,往往留下的都是经典。酒店延续了赖特的装饰艺术风格,小到灯具地毯桌椅,大到柱体墙壁门窗,都透露着一股和谐的秩序感。


图片


1985年开业的广州花园酒店,是国内首批三家之一的白金五星级酒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时代荣光。2014年翻新后,客房融入岭南屏风、鸟笼灯、花砖等元素,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共生。


图片


2013年开业的天津丽思卡尔顿酒店是天津当之无愧的城市地标,1860年天津作为通商口岸对外开放,吸引大批外籍人士纷至沓来,著名的建筑群落就是对这段历史的见证。建筑外观复刻欧式宫廷美学,内部装饰由知名的法国奢华酒店设计大师Pierre-Yves Rochon主创设计,以维多利亚时代元素为灵感,新古典主义风格体现其中,细节中融入东方元素,如清代旗装人物壁画与宋代青瓷装饰,形成东西文化对话。


图片


当然,老酒店所呈现的风尚能够延续也在于持续的保养与维护。很多老酒店因为维护和服务意识不到位,开业十年不到就已经破破烂烂,当真可惜。还有很多酒店虽历史悠久,见证了很多重要时刻,非常有韵味和纪念意义,但由于各种原因也变得灰尘腐朽如同招待所一般,如果这些酒店能好好地运营维护一下,肯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特别是当下流行怀旧的趋势正热,也能抓住一把新的发展机会。而与老酒店相比,新酒店的风尚就显得有些“普通”了。



图片

新酒店少了什么?让我们如此怀念“经济上行的美” 


目前不乏城市酒店,以极简主义为核心,强调“去装饰化”,用利落线条、中性色调来打造无感化的空间,这种风格给宾客的第一印象是舒缓、宁静,适配了目前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图片


同时,新开业的酒店往往必不可少的就是打造智能化的体验。无论是无人服务、智能客房还是数字化体验,都成了标配,甚至不同酒店品牌也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智慧模式。


图片


这种演变的历程,也反映出时代的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新酒店就像是流动的容器,成为一个又一个标准化的城市驿站,弱化了自身特色,去适配更多元的客群需求。但生活并不是一味的流水线,就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抛开“朝九晚五”的牛马生活,选择说走就走的自由。


看惯了千篇一律的新酒店,就愈发怀念有更多故事的老酒店。与其说我们怀念的是过去的奢华精致,不如说,我们怀念的,本质上是这种不确定性、未知体验所代表的生命力的崇高。可能就是在酒店精心设计的文化体验中,突然读懂了一座城市的肌理。这些由“未知”催生的精神共鸣,恰恰是唤醒活人感、满足感的最强催化剂,也是旅行与住宿体验中最珍贵的价值内核。



图片

从行业现象到社会情绪 


知道回不去,为什么还要热衷讨论?或许是大众视野中集体潜意识的“白月光”的投射,是对于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我们无法回到经济上行的千禧年代,但也不必苛责当下,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有趋势要迎合,有局限要适应。


在内卷风行、生活不确定性逐渐增加的当下,老酒店所代表的“经济上行时期”,暗合了人们对“定繁荣”的集体向往。其高质量的服务、温暖典雅的场景,成为对抗焦的“情感锚点”,如同从怀念欠息风的穿搭背后对“无忧感”的怀念。


图片


就拿高质量的服务这一点来说,酒店工作人员的薪资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上涨,反而福利待遇每况愈下。90年代的酒店工作令人羡,工资高、福利好、选拔标准严苛,其中,普通服务员月薪约800-1500元,而1996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仅550元/月,酒店薪资显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一部分国营酒店,如北京建国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还会提供分房或住房补贴,外企则按照国际化标准去打造精英团队。可以说,当时五星级酒店的工作社会认可度很高。


这种高福利伴随高门槛的模式,在2000年后因大量资本涌入,人力成本挤压和灵活用工(实习生占比越来越多)而逐步瓦解。目前现状不用多说,酒店工作人员薪资维持在社会较低水平,包食宿却条件逐渐恶化,越来越多的灵活用工岗位挤压掉了正式员工的生存空间,便有了伤天害理才来酒店一说。


图片


而网红化的社会风气也成为了新酒店的常见发展路径。往往什么火,就往酒店里面搬。例如曾经很火的“我在XXX很想你”的路牌,原是景区用来吸引人打卡的标识,因意外火出圈,甚至也被酒店作为一种引流方式,搬到了高层酒吧当中。后现代感的科技风搭配上蓝白路标,极致的撕裂感扑面而来。因此,老酒店的“慢沉淀”反而凸显稀缺性——历经时间考验的服务体系、不可复制的历史底蕴,满足了现代人对“真实感”、“厚重感”的消费需求,本质是对“速食式体验”的反思。


图片


图片


对于“经济上行的美”的关注,其实不简简单单是跟风,而是社会情绪与行业发展的共振。也承载着城市高速发展中,我们每个人心中对过去的记忆守护。


老酒店往往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不仅是商业空间,更是文化载体。对老酒店的怀念,实质是大众对城市记忆的留存。在快速城市化进程当中,人们开始珍视那些能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代符号”。


图片

来源 | 酒店圈儿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