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外住客在全球奢华品牌酒店一掷千金的时候,为什么在中国自己本土的住宿市场,却始终捧不出一个国际认可的奢牌?
当谈论起奢华酒店,人们往往说的最多的是安缦、六善、悦榕庄、丽思卡尔顿等等。
无论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是三亚大理等热门旅游目的地,中国高奢酒店的市场,几乎全部被这些国际品牌所占据。
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中国就造不出自己的安缦?
有人首先想到的是,国内酒店起步较晚,历史经验较浅,底蕴不足。
确实是,
瑞吉酒店创立于1904年,丽思卡尔顿酒店创立于1927年,都是有着百年的历史传承。
但是,安缦酒店起步于1988年的新加坡,宝格丽酒店创立于2004年的意大利,这些都是在近几十年起步的酒店品牌,并且成为国际最具知名度的奢华酒店。
看来,时间是一个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影响因素。
再看国内,从1983年广州白天鹅宾馆开业起,中国高星酒店也算是走过了四十年的辉煌历程。
洲际、万豪、希尔顿早已完成了对中国高端酒店市场的占领,万豪在华超过400家酒店,希尔顿直营近300家,雅高、凯悦等集团也各自拥有上百家物业。
而本土高端品牌呢?
华住2013年推出的高端品牌禧玥酒店,苦战10多年,全国开业门店竟不足10家。
虽然禧玥对标华尔道夫、瑞吉,但知名度相比后者仍有一丢丢差距。
锦江、首旅等巨头也在高端酒店市场进行布局。但无论是建国,还是安麓,在高奢品牌市场,可谓是相当”低调“的存在。
当国内外住客在全球奢华品牌酒店一掷千金的时候,为什么在中国自己本土的住宿市场,却始终捧不出一个国际认可的奢牌?
如果非要总结一些原因的话,可以汇总有三:
一、缺乏历史的积淀
品牌还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客户认准的是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
朗廷成立于1865年,这一年英国汇丰银行刚刚在上海开设分行;
华尔道夫创立于1893年,这一年中国的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还没有开始;
瑞吉诞生于1904年,这一年中国孙中山还在美国游历,宣传革命。
进入21世纪,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加入WTO……
当季琦在2013年雄心壮志的推出禧玥时,安缦已经孕育了25年,丽思卡尔顿也已沉淀86年。
中国酒店业仅仅只有40年的历史,难以孵化出具有全球号召力的奢华酒店品牌,也是在所难免。
二、国内地产商急功近利的思维
国际品牌能够迅速在国内大行其道,离不开地产商急功近利的考量。
投资酒店本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提升地产溢价、拿政府的优惠等等。
这就造成国内高星酒店资产回报率仅仅为1%-2%,远低于国际3%-5%的平均水平。
当高奢酒店沦为地产配套,业主自然更愿意选择国际奢牌贴金,培育本土品牌自然没有哪个大聪明愿意做了。
三、文化表达的缺乏
虽然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酒店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国内在酒店品牌文化的表达上仍显生涩。
要么是堆砌龙凤雕花,要么是生硬地复制西方的奢华。
你会发现,国际奢牌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情感互动,不是能够按照标准流程就可以复制的。
中式度假酒店如柏联、松赞虽在国内度假市场小有成就,却难以形成强大的品牌国际输出能力。
中国并非没有高端突围的尝试,却总在关键节点功亏一篑。
中国也不缺建造奢华酒店的钱和地,
但是,
缺乏愿意静下心来打磨品牌的耐心,
缺乏不把酒店当作面子工程的真心,
缺乏如何把中国五千年文化融进酒店的思考。
如果还只想着走捷径,那只能像中国足球一样,
即便再给你四十年,
也仍旧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洋品牌在自家地盘上春风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