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四步打造让客人主动晒圈的“体验型酒店”
最新动态
四步打造让客人主动晒圈的“体验型酒店”
2025-07-063
图片

本文授权并转载自微信订阅号:酒店评论,作者 | 徐昊然


体验经济的关键,是“聚焦细分、死磕独特”。不用贪大求全,找到一个客群(比如喜欢小众旅行的年轻人)、吃透一种资源(比如本地非遗、自然景观),把体验打磨到“客人愿意专门为它而来”,就能在红海市场撕开一条生路。


进入2025年第二季度后,酒店业面临的局势愈发紧张,每况愈下的数据让不少从业者心急如焚。应对方式也是各有千秋,有的选择打价格战玩“内卷”——三天两晚的套餐节假日也不加价;有的天天直播搏“曝光率”——GMV百万+;还有的打包产品送送送;此外也不乏看到在体验感上下功夫的酒店。比如在酒店入住期间穿插深受女性宾客喜爱的“芳疗体验课”“禅修课”“旅拍”等,还有被小朋友追捧的“萌宠乐园”“暑期研学体验”“亲水party”,还有被银发族所喜爱的“在地文化体验课”“非遗手作”“养生体验”……回想前几年似乎也有酒店从业者提到过一个新概念——“商务酒店度假化”,现在来看,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前瞻性眼光,这不就是体验感的追加吗?以此来实现敌无我有,敌有我优的差异化和性价比。


不少酒店纷纷行动起来各显神通,利用体验活动来增加产品性价比,还没行动起来的是否也想跃跃欲试?笔者有幸参与过多个酒店项目的体验活动,从策划到试行,从试行到落地,从落地到营销推广,也总结出不少得失,现在“抛砖引玉”,期待与大家交流探讨。


Part 01.

资源是体验的“底色”,

独特性决定价值


酒店需要思考有没有能力自己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或者整合第三方资源形成特有产品,在竞争圈中形成差异化,从而形成独特竞争力。比如酒店有一支优秀的西点团队,饼房的出品一直稳定又出色,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网红下午茶的打造?一壶两杯加特色曲奇一盘成为轻奢打卡产品,一方面满足宾客拍照晒朋友圈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让旅居体验更有小资情调。又比如度假酒店周边有古镇景点,那么结合在地文化IP可以推出“古镇探秘、非遗体验”等产品。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有资源的基础上,要是没有拿得出手的“货”,生搬硬套也要上体验活动,那么难免会变成“邯郸学步”。资源的底子很重要,主要在于它本身是否具有独特性,或者在酒店运营团队的努力下是否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为消费大众所接受并点赞。


图片

酒店打造的亲子体验活动


Part 02.

渠道是体验的“声量”,

精准触达决定效果


在竞争激烈的酒店行业,产品研发与渠道推广犹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即便酒店成功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如何找到适配的推广渠道,仍是一道考验市场总监专业能力与战略眼光的难题。从品牌宣传曝光策略的制定,到多样化产品套餐(Package)的组合设计,再到在线旅游平台(OTA)的精准选择,每一个环节都关乎营销成败。


在实际运营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酒店精心打磨的产品极具竞争力,却因营销推广渠道选择不当,导致目标客户难以触达。这就好比深藏于深巷的美酒,即便酒香醇厚,若没有合适的途径将香气传递出去,也难以吸引众人寻香而至。因此,根据不同类型的产品特性,精准匹配推广渠道显得尤为关键。


以细分市场产品为例,银发旅游产品面向中老年客群,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传统旅行社、老年社群、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获取旅游信息,所以在推广时可侧重与线下旅行社合作,推出适合老年人的跟团游套餐,并在老年群体聚集的线上平台发布详尽的产品介绍;亲子产品的目标客户是年轻家庭,亲子类垂直社区(如宝宝树、妈妈网)、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的亲子内容板块,以及生活服务类平台(大众点评、美团)都是精准触达这类客户的理想渠道,可以通过发布趣味亲子活动视频、家庭住宿优惠套餐等内容吸引关注;宠物友好型产品则需要瞄准宠物社交平台(如小红书、微博宠物超话)、宠物主题社群,以及宠物用品电商平台的推广资源,通过萌宠住宿体验分享、宠物友好服务展示等方式,激发宠物主人们的消费兴趣。


图片

针对不同的细分人群提供专属活动


Part 03.

体验的“温度”,藏在细节运营里


很多酒店做体验,容易陷入“重形式、轻感受”的误区。其实,体验的灵魂,在于能否让客人产生“专属感”与“记忆点”。


比如亲子体验,别只盯着“乐园规模”,不妨在细节上发力:为小客人定制“探险任务卡”,结合酒店环境设计寻宝路线,让孩子边玩边探索;结束后送上印着其名字的“小探险家证书”,仪式感拉满,家长发圈分享的动力也足。再看康养体验,除了常规课程,可安排“日落冥想”——选一处观景佳地,配舒缓音乐、香薰,让客人在自然光影变化中放松,这种“天时+地利+氛围”的融合,远比单纯讲课程更打动人。酒店要明白:体验不是“活动堆砌”,而是用一个个有温度的细节,织成让客人沉浸的“情绪网”。客人记住的,往往不是多复杂的项目,而是某个瞬间——比如芳疗课上,理疗师轻声讲解精油故事时的治愈感;旅拍服务里,摄影师捕捉到自己与爱人自然笑靥的惊喜感。这些细节,才是体验真正的“溢价点”。


图片

林下冥想,将在地资源与新生活方式有机结合


Part 04.

从“单次体验”到“长期黏性”,

靠的是生态闭环


做体验,不能只追求“一锤子买卖”,得想办法让客人因体验爱上酒店,形成复购与口碑传播。这需要构建“体验生态闭环”:


一方面,用“系列化体验”留住人。比如,针对亲子客群,春季推“自然研学”(植物认养、户外科考),夏季做“水上探险”(皮划艇、亲水手工),秋季搞“丰收农场”(采摘、厨艺课),冬季办“冰雪童话”(雪地寻宝、姜饼人制作)。四季主题连贯,客人会期待“下次来能玩到什么新花样”,复购意愿自然提升。


另一方面,借“会员体系”绑定人。把体验内容与会员权益深度融合:会员可优先参与限量体验活动,累计体验积分能兑换免费房晚、升级服务;还能推出“体验达人”认证,鼓励客人分享体验故事,成为酒店“体验大使”,用社交传播扩大客群。


当酒店把体验做成“常换常新、有归属感”的生态,客人就不再是“住一晚就走”的过客,而是愿意反复打卡、主动给身边的朋友推荐的“忠实拥趸”。这时候,体验带来的不仅是单次订单的溢价,更是长期客源与品牌资产的沉淀。 


Part 05.

破局之路:小而美的

“体验型酒店”,能跑通吗?


在连锁品牌拼规模、拼资源的当下,单体酒店、小体量酒店做体验经济,似乎更难。但换个角度看,“小”反而有“小的优势”——船小好调头,更容易把体验做深、做细。


比如一家山中小酒店,没有大团队、大预算,却可深挖“在地野趣”:联合村民推出“山间农事体验”,带客人清晨采茶、傍晚喂牛,用真实的乡土生活打动城市客人;利用星空资源,做“夜间观星分享会”,找当地天文爱好者当讲师,低成本打造独特体验。这些“小而美”的内容,靠的不是豪华设施,而是对本地资源的精准挖掘、对客群情绪的敏锐捕捉。


对小酒店来说,体验经济的关键,是“聚焦细分、死磕独特”。不用贪大求全,找到一个客群(比如喜欢小众旅行的年轻人)、吃透一种资源(比如本地非遗、自然景观),把体验打磨到“客人愿意专门为它而来”,就能在红海市场撕开一条生路。


说到底,体验经济的崛起,是酒店业从“卖空间”到“卖生活”的转变,更是对“以人为本”的回归。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房间卖多少钱”,而是思考“客人住在这里能留下什么回忆”,性价比的逻辑就不再是简单的“价格vs硬件”,而是“体验价值vs情感共鸣”。


未来,酒店的竞争,一定是“体验力”的竞争。谁能让客人在入住期间,收获独特的情绪体验、难忘的故事素材,谁就能在寒潮中站稳脚跟,甚至开辟新的增长曲线。期待更多同行加入这场“体验革命”,让酒店不再只是旅行中的“歇脚处”,而是成为客人生活故事里的“记忆锚点”——毕竟,人们记住的不是住过哪家酒店,而是在那里经历过什么。


本文作者职务:长兴南山居开元名都度假酒店总经理

编辑:王云静

排版:章呈奕



来源 | 酒店评论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