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并转载自微信订阅号:孟姚管理,作者 | 孟轲0929
经营是做正确的事,
管理是正确的做事。
做正确的事,指的是企业利用自己商业模式,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而正确的做事,则是保证企业能持续不断地重复商业模式的过程。
很多企业家,老板很重视经营,重视搞经营的人才,但对管理缺乏应有的关注,对管理人员也缺乏应有的重视、甚至尊重。原因也很简单,经营能带来收入,业绩,经营做不好其他的都是“无稽之谈”。自从我从“管理人员”切换至“经营者”身份后,自己也无限赞同这个观点。
但过往的经历和很多现实的案例都告诉我们:这个观点肯定不是对的。没有《华为基本法》、一系列的战略解码、组织创新、狼性文化等管理手段、工具的应用,华为会不会有现在的高度?没有2016年的组织变革,小米会不会“撑”不到现在,更不谈如今的辉煌。
一个企业破产,约有30%的原因是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变,如市场的剧烈变化、政策法规的变更、法务纠纷、不可抗力等;约有70%的原因是内部环境造成的,包括经营下滑导致的现金流断裂、负债比例过高无力偿还、盲目扩张或盲目多元化、管理不善导致内耗等,其中经营问题与管理问题占比约为55%:45%
以上这些原因都是主观认定,因此这些数据仅作为参考,但不管怎样,都告诉我们:经营和管理就像数学和语文,不能偏科,更不能放弃任何一门。
【两者的区别】
经营和管理都要抓,首先就需要弄清楚两者的区别在哪里,或者说我们日常的工作哪些是做经营,哪些是做管理,我们在投入资源的时候也有一个参考和预期。
我们可以从7个方面去认识经营和管理:
1、核心职能。经营的核心职能是资本运作、制定战略、开拓市场等;管理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职能就是组织、计划、领导、控制,很多管理内容也都是从这四项职能分解、演化过来的。
比如,苹果推出iphone是经营类工作,它为苹果开创了新的天地;而丰田推行精益生产(JIT)属于管理类,每年可以省2400万美元。
2、重要性。对于企业,经营决定了“生死”,而管理则是决定了企业的“好坏”,两者重要程度一目了然。这就是企业非常重视经营的根本原因。
3、重心。经营的重心,或者说经营的目标是客户,围绕着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并让客户认可企业;而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的组织和员工,建立怎样的组织,拥有怎样的员工,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
4、表现形式。经营的表现形式是实体,它最终体现在产品与客户上,与他们的重心对应;管理的表现形式则是非实体形态,它最能体现在组织能力、企业文化这些很“虚”的形态上。所以经营人员说的事都很实际,管理人员讲的工作都很“假大空”,就是这个原因。
5、作用方向。经营面向的是市场经济,它最关注的是市场、客户、行业、竞争等;管理则是面向内部组织,它最关注的是组织、员工、流程、信息等。
6、决策重点。在决策层面,由于产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经营的决策更多是长期决策,它更多的在未来和变化,它也更加关注创新。管理则是很“实在”的把握现状和当下,把每一个工作做好,把每一个价值传递好,因此管理决策一般是短期决策,伴随着高频发生的短期决策等。
7、成果衡量。由于上述的特性,所以衡量经营的指标多为效益类指标,如收入、利润等;而衡量管理的指标则主要以效益类指标为主,如周转率、利润率等。
(经营与管理的主要区别)
从上述的区别,我们可以清楚,经营和管理是各有侧重且缺一不可的,但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去平衡经营和管理,使得经营和管理共同发展,协同发展。
【不同阶段,重心不同】
【初创期/创业期】在初创期,创业者更多精力要解决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关注战略定位、商业模式设计及客户关系构建,如市场定位、竞争策略、资源整合等。
此时企业的目是“活下来”,千方百计的抓经营,抓收入。此时的管理组织也很简单,多为直线制组织管理,创业者一个人直接管理下属员工,除了创业者都是做业务的,创业者一个人做管理工作,所有的信息和流程也都直接指向创业者。
企业在这个阶段应将80%-90%的资源集中在经营性的工作上。
【发展期】企业进入了发展期,企业的商业模式得到验证,经营模式也得到认可。只要外部环境没有发生巨大变化,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则是:在商业模式的设计下,保证价值一次又一次的在企业里传递,直到送到客户的手里。
前期的经营工作不能放松,为了“护航”经营,此刻的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特别是企业需要以内功为核心,解决组织效率问题,涵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如制度设计、流程标准化、资源配置、信息化等。管理做得好不好,决定了企业下一步能否顺利的扩张(区域扩张,多元化等)
企业在这个阶段应将50%的资源和精力花在管理上,由此建立自身的核心能力、核心专长等。
【成熟期】企业进入了成熟期,说明市场进入了饱和阶段,行业和产品都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需要新技术的产品驱动产业升级。
经营工作逐步变为创新,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等。在收入稳定的情况下,企业就必须追求最优的效率,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效率的利用率,以此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此时风险管理、规范化管理也越来越重要。
企业在这个阶段应将60%-70%的精力花在管理上,并以降本增效、控制风险为主,直到企业迎来第二增长曲线。
【转型期】转型期的企业,意味着企业需要设计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经营方向,是长期的,面向市场的决策。与初创期不同的是,但由于企业规模较大,企业转型一般伴随着组织变革,加强经营的过程成也需要管理的有力支撑。
企业在这个阶段应将60%-70%的精力花在经营上,客户导向、创新、转型是主要的经营活动。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确定发展方向的过程中,我们要全力搞经营,验证商业模式;待方向确定,市场稳定,就要加强管理(标准化、流程、信息等),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并用这些能力帮助企业进行扩张;直到企业无法扩展,企业需要进行产品创新、寻找第二天曲线,并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升风控能力、精细化管理能力等;最后,企业方向发生变化,经营又成了最重要的工作。
【管理不够与过度管理】
平衡经营和管理,才是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但企业在实践中,会想钟摆,一会向左,一会向右,即管理不够和过度管理,很难达到平衡。
【管理不够】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同开篇提到的,大家都知道经营的重要性,所以不知不觉就将资源、精力放在了经营上,从而忽略了管理。直到企业吃了“亏”,才会逐步重视管理。
比如,华为在苏丹的大败,创新了“铁三角”;小米在供应链上的管理失效(其实也是不够重视管理),让小米进行了组织变革。
还比如,一些老板宁可花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用于搞关系,搞销售,陪客户吃吃喝喝,但忽略了项目的交付进度、质量,这才是客户最关心,最在意的。
还有些企业其实已经吃了“亏”,但还没能引起重视,就非常危险了。在不少的情况下,以此管理疏忽会毁掉一个企业。
【过度管理】过度管理陷阱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管理过多,一个是管理不匹配。
关于管理过多。最常见的是流程繁琐,管理层级过多,无形中就增加了管理,通用集团韦尔奇曾比喻过度管理是“穿多件毛衣难感外界寒冷”。一些管理人员希望通过实现自身的价值,有意将管理变得复杂;还有一些管理人员为了降低风险,或降低自身的责任,将流程设计的很长,很慢,都是管理过度的表现。
关于管理不匹配。意思是管理要与经营相匹配。
我们去肯德基点一份薯条,它一定不会给我们芝麻酱,我们去面馆买一份杂酱面,它肯定不会加番茄酱。
假如我们的企业是以结果为导向的销售型公司,员工的绩效考核100%是结果指标,那么此时企业狠抓员工考勤就是很“不匹配”的管理;
再比如,企业开设了很多连锁门店,如果此时企业对门店的考核指标是销售额、利润等,那么未来这个门店的客诉一定很多,库存积压一定会很严重,某些产品的周转率会高的吓人等,甚至出现违反企业财务红线的情况。
这就是典型的管理和经营不匹配。解决不匹配问题的工具也不少,比如平衡计分卡(BSC)、阿米巴经营、BI仪表盘等。
综上,经营是油门,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是方向盘和刹车,保障了企业的安全和效率;经营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而管理决定了企业能走多稳,二者如同企业的双翼,缺一则不可飞。
来源 | 孟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