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并转载自微信订阅号:老张聊文旅,作者 | 张君
当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通过闸机精准统计出32.9万人次时,千里之外某山岳景区正用三个摄像头玩着“人次魔术”——游客在索道站被拍一次,山顶观景台再被拍一次,出景区时又被计一次。同样的游客,在这里化作三倍的数据泡沫。
01
统计的“分身术”
旅游统计如同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民航数据:一个入港人次对应一个真实乘客
旅游数据:同一游客在机场被计1次、景区大门计1次、索道计1次、餐饮点再计1次
2024年黄金周,某游客在江南五日游竟被不同主体统计17次。当各省宣布“接待游客7600万”,却无人追问:这数字超过全省常住人口半数?
02
数据的“黑洞效应”
某5A景区年客流量号称300万,内部报表却显示:
索道乘坐人次达420万
景区大门闸机计数280万
核心景点摄像头捕捉“游客”500万人次
三个数据互相打架,真实游客数成为永远的秘密。资本方却拿着500万的数据去融资,地方政府捧着420万的数据争排名——所有利益方都在合力维护这个黑洞。
03
资本与权力的博弈
“中国景区并非没有数据,而是陷入了‘数据围城’的困局——高墙之内,景区运营者手握详实的闸机计数、消费轨迹、游客画像;高墙之外,市场只能捕捉到经多重滤镜处理的幻影。这些真实的运营数据被牢牢锁在内部系统里,成为管理者案头的私密简报。而当数据终于穿过围墙流向市场时,早已是权力与资本经过博弈,最终呈现在行业报告中的,不过是镀着金边的数据木偶,牵引它们的丝线上分明写着‘业绩证明’与‘融资故事’。
来源 | 老张聊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