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并转载自微信订阅号:酒店圈儿,作者 | Lucia
“剩菜盲盒”不是什么新概念,这几年也从国外火到了国内。但当它和五星级酒店搭上边时,事情就变得有意思了——这不仅是年轻人“薅羊毛”的狂欢,更成了环保、商业和消费心理的一场大实验。
新加坡花10新币就能买到星级酒店自助餐“剩菜盲盒”,深圳希尔顿逸林79元的“魔法袋”,常州文璞酒店的早餐10元、午晚餐20元“剩菜盲盒”。该省省该花花,这场实验背后,既有对食物浪费的反思,也有酒店行业在大环境下的无奈,更藏着年轻人消费观的转变。
从“反浪费”到“新消费”■
“剩菜盲盒”的雏形可追溯至欧洲的“Too Good To Go”APP。2016年,丹麦企业家们目睹自助餐厅将大量未过期食物直接丢弃,秉持“被扔掉的食物依然值得被享用(Too Good To Go)”的理念,开发了同名应用程序。这款APP以“魔法百宝箱(Magic Box)”为核心模式:商家把当天剩下的面包、食材打包,用三折价格卖给消费者。这招在荷兰一落地就火了,超市、酒店纷纷加入。
国内直到2021年才有类似玩法,比如微信小程序“惜食魔法袋”。彼时参与者多为面包店、便利店等小型商家。真正让高端酒店下场的是新加坡的留学生们,「花10新币吃五星级酒店自助餐“剩菜盲盒”」视频横空出世,瞬间点击量暴增。自助餐“剩菜盲盒”包含辣椒蟹、麦片虾、印尼烤肉、煎三文鱼等五花八门的自助餐菜品。这些“剩菜”并非顾客剩余的食物,而是酒店当日自助餐厅未被取完的现制菜品。低价与品质的双重引力,加上盲盒的趣味性,迅速在年轻群体中引发打卡热潮。
之后国内酒店也很快跟上。深圳龙华希尔顿逸林酒店去年底推出79元自助晚餐盲盒,原价两三百的自助餐,闭店前一小时畅吃,首月就千余人预约体验;常州文璞酒店则在今年4月推出10元和20元的“剩菜盲盒”,要求消费者自行装盒,确保装满盖紧,项目上线一周预约量即突破1万人次。
酒店为什么要做“剩菜盲盒”?■
“剩菜盲盒”的流行,表面看是年轻人爱省钱,实则是酒店被逼急了开始自救。2024年,中国酒店业面临入住率(OCC)与平均房价(ADR)的双重下滑,奢华酒店每房收入(RevPAR)同比下跌6%,高端酒店下跌7%。为缓解经营压力,星级酒店不得不“放下身段”,以价格策略吸引客源。
酒店自助餐因菜品多样、现制现取的特点,每日产生大量未售出但品质完好的余量食物。传统处理方式多为员工餐或直接丢弃,而盲盒模式则通过低价销售,既减少浪费,又能覆盖部分运营成本。以深圳龙华希尔顿逸林酒店为例,其推出的79元自助晚餐“魔法袋”并非传统盲盒的随机分配,而是消费者可在闭餐前一小时(20:30-21:30)到店享用完整自助餐体验。酒店还将每份销售额的1%捐赠给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用于“惜食1%”反浪费公益行动。这种模式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却能为酒店创造额外收益。
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元的消费群体。高端酒店以前的人设是“高大上”“高冷”“贵”,现在靠平价盲盒拉拢“打工人”,以“新奇感”吸引年轻人,满足“花小钱体验奢华”的心理需求,并借助社交媒体持续传播扩大影响力。常州文璞酒店的盲盒项目上线以来访问量突破2.9万次,成功将酒店品牌触达至非住店客群。
消费者为什么如此“上头”?■
这届年轻人的消费观变了:面子不重要,性价比才是王道。70%的90后、00后明确表示,买东西更看重实惠而不是牌子。五星级酒店盲盒正好戳中痛点——花外卖的钱,享用高端酒店美食,还能发个“薅羊毛”Vlog装大杯。
新加坡星级酒店的“剩菜盲盒”模式强调消费者参与的主动性。根据不同星级酒店的盲盒标价,消费者支付10-20新元(约合人民币55-110元)后,可在酒店自助餐闭餐前的规定时间来领取餐盒,自行挑选未售完的菜品装盒,但需遵守餐厅对高价值菜品(如龙虾、刺身等)的限量规定,并确保餐盒可以盖上盖子。社交媒体上一堆“建筑师”教人怎么把海鲜、烤肉、蛋糕、水果塞满盒子、不留一丝空隙、实现餐盒空间利用率最大化。
年轻一代对可持续生活的追求,让“反浪费”成为盲盒消费的道德附加值。常州文璞酒店测算显示,每份盲盒可减少1.5㎡食物碳足迹,这一数据在社交媒体传播中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的参与感。
“剩菜盲盒”避雷指南■
看起来一举多得的运营思路,但真的上手实操,“剩菜盲盒”模式仍然面临多重不确定性。
食品安全隐患
部分消费者反映盲盒菜品存在新鲜度不足、食材品质存疑、种类随机性过大的问题。例如需低温保存的刺身、奶油类甜品若在自助餐台暴露时间过长,可能因温度波动导致微生物超标。2023年广州市场监管局抽检发现,多家餐饮企业的三文鱼刺身因菌落总数超标被下架,进一步佐证了此类问题的普遍性。消费者虽无法直接判断菜品储存条件,但法律明确要求餐饮经营者必须确保食品在加工、陈列过程中符合卫生标准。
品牌价值稀释
长期低价促销可能削弱高端酒店的品牌溢价。高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不可复制的服务体验与品牌调性”,若因盲盒模式以低价吸引流量,却忽视品质把控,将导致消费者对品牌定位产生认知偏差,最终将会影响酒店品牌形象和客户忠诚度,毕竟这年头酒店都在餐饮赛道(甚至自助早餐)卷出了花。
供需矛盾与体验落差
限量属性导致供不应求。常州文璞酒店的盲盒需提前一周以上预约,而且每日限量,部分消费者因“抢不到”产生负面情绪。尽管深圳希尔顿逸林等酒店强调“魔法袋”提供的是完整自助餐服务,也在小程序详情页及用餐前告知规则,但消费者仍因“没吃到招牌菜”或者“菜品不予补餐”而产生心理落差。
未来能走多远?■
与第三方平台合作,运营压力可以分散,推广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更精准的投放和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都会给酒店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
但从“猎奇”到“可持续”,“剩菜盲盒”想长期玩下去,摆在面前的路似乎并不好走。
实现标准化与透明化。酒店需建立明确的盲盒品控标准,如规定菜品保存时限、标注生产日期,并公示当日盲盒内容范围。比如规定“热菜现装”、“禁选刺身”或签订食品外带免责协议等举措,可为行业提供参考。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于2023年发布《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明确食品类盲盒需符合安全标准。中消协指出,“剩菜盲盒”作为一种新兴的经营方式,虽然不被法律所禁止,但必须规范经营,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未来,行业可能要求酒店公开剩菜处理流程,甚至限制折扣幅度等。要遵从政策引导,提高行业自律,才能有更持续的发展。
五星级酒店的“剩菜盲盒”,既是行业内卷的产物,也是年轻人理性消费的胜利。或许“剩菜盲盒”只是酒店餐饮的昙花一现,但它生动表达了高端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让消费者能体验到商家的诚意。便宜跟风带来的流量只是第一步,把环保、品质和用户体验做到真正平衡才是酒店的使命所在。
来源 | 酒店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