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专访朱晓東|我们无不生逢其时,皆有为可期
最新动态
专访朱晓東|我们无不生逢其时,皆有为可期
2024-07-0263

转自公众号:CHAT资讯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Y1MDc2Mw==&mid=2650643070&idx=1&sn=73ae85e452252d273777a37df2902337


本文授权并转载于微信订阅号:CHAT资讯,作者 | CHAT




5月20日,君亭酒店集团召开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完成第四届董事会换届选举。经新一届董事会选举,朱晓東女士担任君亭酒店集团董事长。


“我们接过了吴总传递过来的接力棒,这是一份荣誉,也更是一份寄托,深刻表达了君亭事业及深耕民族品牌征程上的薪火相传。接棒之心,体现的是责任和担当;接棒之能,体现的是本领和水平。在生逢其时、大有可为的赛道上,我将和团队一起,坚定接棒之心,练就接棒之能。”


序言

?个热爱北京的江南??

PART 01· 有关融合跨界的两重视角



清晨的国子监,光还没将树影印上红墙,只有屋檐啼鸣的喜鹊与风中摇动的柳枝醒着。偶有空时,朱晓東女士也会来北京东西老城的胡同里走走。北京的胡同十分有文化代表性和城市探索感,看起来安安静静的窄巷,其实在院落墙栏中收藏着许多小巧的剧院、精致的咖啡铺子和创意餐厅,串联着四九城朝朝暮暮的人间烟火。


对于自小生活在江浙一带的人来说,北京的胡同和江南的巷弄有着巨大差异。不像乌镇和西塘般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六朝古都的文化积淀所勾勒出的土地气质与建筑形态,赋予了北京城大气而厚重的特质。


我特别喜欢听人讲北京话。无论男女,京腔说起都特别的飒,有种北方的豪气在里面。


△ 乌镇水乡和北京国子监胡同


或许是骨子里的豪迈对北京文化气质的认同感,1987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后,这个土生土长的江南女子便快速融入了与故土相向的京城生活。


回想起过去近四十年的职业发展经历,尽管酒店业的强流动性带动自己在杭州及三亚等各个城市间不断辗转,但北京作为职业起点,仍是朱晓東女士停留最久的一座城市。在这座蓬勃发展、人才辈出的城市里,朱晓東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结识了不同的人,并透过这些人,感悟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与处世准则。她坦言,也正是怀有着江浙人与生俱来的务实心态与勤奋品质,加之在北京生活工作所积累的多元开放性视角,自己也逐渐形成了「抓问题重点·多角度突破」的工作方式和「与变化为伍」的人生态度——


看到变化,接纳变化,运用变化,在朱晓東女士看来其实是一种自洽的处世之道。


从“管理培训生”到“董事长”

多元角色切面下的酒店业生态

PART 02 · 角色变换|认知多元|拥抱变化


其实这辈子

我觉得自己就做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通过不断在酒店产业中深耕

经历不同的行业角色

最终形成了更加丰富饱满的行业观


同多数酒店人一样,朱晓東女士的职业生涯起点也是从酒店的实际运营开始,逐渐向上摸索这台庞大机器乃至跨行业不同业态的运转模式。


从商务酒店,到度假酒店,是有关视线在行业内的一次纵深。对产品模型的认知,也在这段转换中完成了从商业酒店普遍采取的相对单一的「房+餐模式」,到综合性目的地的延长消费时长与触点的概念。需求创造产品,产品引发需求,二者之间其实相辅相成,并非单向箭头


而从酒店到文旅产业,对于朱晓東女士则可以说是视线范围的一次扩大。文旅产业,可以被理解为是住宿业态与景区业态的复合。如何通过住宿供给激发客群在景区消费需求,来推动收入结构优化与产品迭代,是这一阶段的重点课题。事实上,「二次销售」放到今天的酒店业,也仍是一个被不断探讨的着力点。

 △ 君澜·老庄山居·左|堂安侗寨·中|成都太古里·右

??携程官方及小红书


从酒店行业,再到商业综合体,则既是视线的短暂抽离,也是从外向实现突破的契机。朱晓東女士指出,写字楼的盈利模式主要为长期租赁,属于相对稳健的产品,变化发生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少;而商业购物中心虽然同样采取以租赁为主的商业模式,但商户的更替会相对更加频繁,因此多数为短期性租赁,这也使之成为了一个较为活跃、操作周期较短的业态;同时,优秀的零售业态,在收益上并不像写字楼一样存在上限,其通过固定租金与流水扣点两种租赁模式,盈利水平的上限是有较大的突破空间的。有趣的是,酒店的盈利模式介于这两者之间。客房部分可以理解为商业写字楼模式,存在收益天花板,但是公共空间的创收能力其实并不被定义。这也是当下行业强调以场景感打造作为资产溢价能力提升核心发力点之一的原因。


回顾这三段「跨界」,每次视角的转换,都给予了朱晓東女士应对行业热点问题时不同的探索路径和答案。比如对变化的判断及决策能力,来源于每一天审读数据报表中持续积累;经历过不同商业地产及不同业态后,才会对其运营模式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最终才能够剥丝抽茧般地探究三者商业模型间的逻辑关系,与融合借鉴的可能性。


从一位酒店的运营者、管理者,到开发酒店的投资者,再到之后在酒店管理集团、文旅地产与商业综合体等跨行业业态的不同身份,朱晓東认为,角色的切换其实更多帮助自己掌握了行业中不同生态链上的关键着眼点。当视线重新聚焦回酒店业,也正是人生与职业履历中不同的阶段与经历,才让自己拥有了对酒店行业更为丰满的体验认知,看待事物发展的视角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微观发展至宏观。


很幸运能够通过这些角色得到不同的思维视角。在我看来,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变化,都是必然发生的。这些经历对我来说,其实都是在支撑我在现在的工作中去实现突破和创新,去思考如何与其他行业相借鉴、拥抱或融合。视角升维之下,人也会相对更加敏感地捕捉到环境的变化与事情发展的可能性,从而更有觉知地做事。


在谈及如何看待变化时,朱晓東女士认为,求新求变,保持学习的能力和开放的心态,是自己对生活工作的一种追求。酒店业也应当如此。在她看来,酒店行业既有着超前时代的开放性,又有着循规蹈矩的传统感。酒店,作为中国最早与外部接轨的行业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星级酒店承担起接待全球各地外宾的职能,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也自此开始广泛输入中国,酒店也因此成为了国内社会与国际文化接轨融合的重要媒介。


但与此同时,酒店同样是容易固守传统的行业。


这也同时意味着,当酒店业要打破规矩和创新求变时,往往会面临一定的阻力,这种阻力其实并不一定是反对变化,而是「如何帮助理解变化并落地」。只有先打破思想的茧房,才能解决所谓的惰性。


正如之前所言,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


回看当下,行业早已普遍认同新周期的来临。但能够明显感受到的是,过去行业的周期性变化其实相对较缓,大概五年甚至十年才是一个变化的节点,但许是由于科技越来越深度的介入人们的生活,如今这个周期性变化有着越来越剧烈的趋势,大概两三年行业就会产生新的波动。这种显著的改变,也让行业的每个人都能明确地感知到「不变就会落后」。有了这层认知基础,行业对变化的接受度,相比于过去要高得多。


所以,「要不要变」对于酒店业来说其实已不再是疑问句。怎么变,才是目前行业面临的更核心的问题。


对于酒店行业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朱晓東女士指出,目前行业的自发性变化更多在于「微创新」


最核心的东西其实是不会变的。「住」一定还是酒店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产品。这个本质我认为不会改变,但人在住宿过程中的需求是在持续发生变化的。


图-北京华侨夜泊君亭酒店客房楼层的中庭会客厅


考虑到当前社会广泛群体对社交的需求,北京华侨夜泊君亭酒店在每个客房楼层都设置了一间开放式「客厅」,放置着舒适的沙发椅、与城市文化相呼应的书本,作为复合生活社交空间,方便人们在此会友、畅谈、工作。


总结来说,酒店仍然离不开住宿业的本质,行业的所有变化其实最终还是围绕人在住宿场景中的感受;而微创新,其实就是酒店通过不断地体察和回应需求,迭代打磨出更契合的产品模型


从生活转场,到职业跨界

变化的轨迹

始终遵循价值的选择

PART 03 · 认清自己,做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能力建设的过程当中

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我们既要通过对长期价值的认知去主动选择

同时又要拥有定性去主动坚持

这是一个具备主动性又存在往复性的区间


每一个变化,其实都有迹可循。


回想起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选择所遵循的原则时,朱晓東女士提到了曾在前Facebook COO Sheryl Sandberg撰写的《LEAN IN》中提及职业生涯选择有Ladder (竖梯) 和 Jungle Gym(方格架)之分。


职业的选择规划有两条路径,但选择因人而异。梯子型的就是选择在一个垂直领域里面不断地做深;但有的人可能综合能力更强一些,以不同的视角把习得的经验打通,让自己在这个领域里拥有更深的见解。所以,有的人是通才,那么就可以用篱笆型的方式去填补每个领域里的职业经验;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专才,那就采用梯子型,在这个赛道上做到极致。



而无论选择哪种路径,最关键的仍是要先认清自己。变化的背后其实本质上都是价值的选择——这个价值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本人的价值观,即「我认同什么」,这往往决定了个体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本人所能创造的价值,即自身的能力优势。二者以横轴和纵轴构成了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


△《LEAN IN》中的GRID方格职业格局图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去做一些拒绝,尤其是当你做得比较成功的时候,会有一些机会涌现,因此会带来很多抉择。这个考验一方面在于认知,取决于一个人能不能看到更长远的价值;另一方面在于定性,有所为也有所不为这是一道关于短期利益和长期价值的选择题。


企业的选择也是如此。


当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市场震荡,也迫使传统的酒店行业勇于探索新的价值提升路径。可以看到近些年来,业内对于跨界合作、资源嫁接以及空间价值再生等方面的讨论与动作频频。本质上来说,这些尝试、动态和变化,其实都源自于一家企业对于自身价值定位的判断和选择。




北京三里屯CHAO酒店空间

图??小红书CHAO


e.g.过去星级标准的评定对于传统五星级酒店的公共空间面积有着一定要求。而在存量时代下,酒店开始重新评估公共空间的收益效率并灵活地开展各类合作模式,部分酒店选择将部分空间切割租赁,将好的商户引进来,提升空间的内容性及增加收益;也有部分酒店选择去引进在细分赛道上有所专长的合作伙伴,进行利润共享


与多数酒店管理集团不同,君亭的商业模式是租赁直营,单个资产接棒发展只有不到十五年的时间。这种商业模式下,需要集团站位资产管理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对于选址、规划、筹建投资和运营等方面进行前置判断与研究。


要用投资人的心态去做酒店,这是君亭一直在践行的事情。或许这也是未来越来越多的酒店运营者需要站位的角度。我们应该反推这个市场需要用怎样的定位打造出怎样的产品,去构想未来酒店产品的特征,去思考非客房收入部分如何突破,而不再只是单纯调控房价,做好收益管理。要从捕捉变化、拆解变化,到最终能够落地变化。


回归创新和改变的本质,最终其实都源自于一个人、一座酒店、一家集团本身的价值观,和价值方向即能力优势。


人,

行业价值创造的原点

PART 04 · 向内改变需要人本思维




站在当下的时点回望,朱晓東女士谈道,回到学校去当老师教书,始终是自己的一个心愿。


尽管可能存在沟通代际,但酒店这类以需求和经验驱动的行业,其实更需要及时的行业知识信息更新、紧密的互动与适当的引导。目前,朱晓東女士担任着香港岭南大学、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城市学院以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等院校的企业导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帮助年轻一代更加深入地了解实际的酒店行业,并根据自身能力与发展期望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朱晓東女士指出,这其实也需要行业自身去做出改变,让从业者得到一份受人尊敬的工作,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实现更好的价值回报。


很长一段时间里,朱晓東女士都在思考行业中有关「人」的问题。她认为人的价值,不应该只是通过人房比这个单一指标进行衡量。如果项目的收益可观,其实这些高价值项目应当将收益更多地向员工倾斜,而非固守着所谓的「标准」。这其实既是对人的投资,也是对于资产价值的再造。


多数情况下,行业的变化都由需求所牵引。变化频生的此刻,也不失为一个「向内看」的时点。或许,行业未来可以通过创新组织架构,针对不同层级定位的酒店打造不同的人员架构模型,并在人方比与人均创收等标准指标之外,推演出能够衡量个体价值创造的维度指标,将人创造的价值反哺到人的收益上,从而产生正向的循环。


就像如今这家矗立了70年、见证了中国企业改革变迁、酒店行业蓬勃发展、行业从业者薪火相传的华侨饭店一般。如今这一棒交到了新一辈酒店人的手里,作为这15年的接棒者,夜泊君亭接过了前辈保留下来的建筑遗产,并赋予其新的面貌与使命,满足当代人旅居生活的需求。未来,这座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建筑内,也会进驻更多的文化艺术内容,让后来之人更好地与历史岁月相遇。


我觉得传承性是酒店行业的一种特质。无论是品牌方还是各产业主体,甚至是每一位从业者,我们其实都是接棒人之一。



-END-


来源 | CHAT资讯

阅读原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