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并转载自微信订阅号:私域和队长,作者 | 和队长
看完《水饺皇后》,从电影院出来后,要了碗水饺,致敬臧姑娘。观影之前,估计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只听说过湾仔码头,但对水饺皇后臧健和,知之甚少。可看完水饺皇后的创业史,我发现臧姑娘其实是位私域高手。今天,私域流量时常会被捧上神坛,很多人以为,“私域流量”、“用户运营”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的专利。可在40年前的香港,推着小木车在湾仔码头卖饺子的山东女人臧健和,却早就用最原始的“私域逻辑”缔造了一个年入60亿的商业帝国。没有小程序、也没有社群,她每天在码头跟食客面对面交流,靠耳听眼看和手写嘴问,在小本儿上记录下顾客的每一句抱怨和建议。“皮太厚”、“肥肉太多”、“煮破了”等等,这些反馈一旦进到臧姑娘的耳朵里,便会被她连夜调整,第二天,改良配方后新饺子立刻端上摊位。这反馈响应速度,这优化调整周期,如今的私域标杆也没几个能做到。当年香港人其实吃不惯北方的厚皮饺子,于是她就跑遍香港全城的面馆试吃,最终研发出“皮薄透光、三肥七瘦”的广式配方,而6小时卖出1000份的爆单神话,本质上其实是一场“用户共创”的胜利。有顾客投诉煮破了两盒饺子,她追查后发现是因为新工人不熟练操作失误,她立刻登门给顾客送上十盒补偿;为了避免面粉袋的残线混入饺子皮,她还自掏腰包买筛箩机,通过增加工序来确保原料的纯粹。这种“问题不过夜”的较真,让臧姑娘的湾仔码头水饺,从街边摊儿变成了香港家庭冰箱里的常客。而当年遇到日本百货巨头的贴牌合作时,日方要求抹去“湾仔码头”品牌,她宁可放弃眼前的暴利也要守住自己的“名字”。因为她知道,顾客认的从来不是某个工厂的品牌标签,而是“臧姑娘”这三个字,背后的温度。在码头摆摊时,她让大女儿包饺子、小女儿去望风,母女三人时常被城管警察追赶的狼狈画面,反而成了一则真实的活广告。食客们心疼孩子的懂事,更佩服一个母亲的坚韧。更有被感动的忠实食客主动向报社爆料,力送“湾仔码头臧姑娘”登上头版。这种用真实故事撬动传播的策略,要比今天朋友圈刷屏的营销文案更能直击人心。当同行们还忙着扩展渠道时,臧姑娘却在干一件反常识的事。即便在工厂投产以后,她依然每天还到码头摆摊。不是为了销量,而是为了能听到码头工人的闲聊、家庭主妇的唠叨,甚至还会记下中学生谈恋爱时对饺子蘸料的奇思妙想。这种“混在用户里”的笨功夫,让湾仔码头水饺从香港街头出发,一路卖进了纽约联合国,成为全球中餐桌上的一个东方符号。现如今,私域圈时常讨论提及的“精细化运营”,其实早就被臧姑娘先行实践过了。所谓的用户价值,不过是把每个食客真心当家人对待;所谓品牌壁垒,不过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死磕每一勺馅、每一张皮。40年后,当我们在直播间喊着“家人们”时,你会发现,40年前那个在湾仔码头的寒风中,主动为顾客多舀一勺汤的臧姑娘,或许才是私域生意的真正高手。
把产品当命根子,对应的是极致交付;把用户当街坊,对应的是情感连接;把品牌当骨血,对应的是长期主义。
之所以能成为水饺皇后,臧姑娘的私域密码,其实就是做对了这三件事。
来源 | 私域和队长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