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并转载自微信订阅号:读具匠心,作者 | 晓松
策划规划师的成长手记
文旅策规 | 城市更新 | 自我成长
在众多乡村旅游项目的实践中,我们常听人说:“要有文化灵魂。”但什么是“灵魂”?又如何设计出“有灵魂”的文旅项目?
本文将结合典型案例,梳理出一个清晰实用的文旅品牌IP模型——文旅灵魂设计的三元叠合:在地文化 × 市场共识 × 集体符号。
01 在地文化:内容的根,情感的源
在地文化,是项目的内容资源库和精神根基。它包含地方的历史、地貌、传说、风俗,往往不是一眼能看见的“文化”,但却是最不能忽视的力量。
说的在地文化,不是“复述在地文化”,而是“激活在地精神”。在地文化不仅是“讲地方的故事”,更关键是挖掘一个地方独有的:
文化底色(文化+历史);
资源禀赋(生态+产业+民俗);
情感场域(记忆+身份+认同)。
它既是内容创作的“根”,更是情感连接的“源”。它决定了项目是否“有味道、有根据、有情绪”。
而我们常见误区是,比如,把在地文化等同于历史文化,实则忽略了现代性、当代表达与用户视角。仅停留在符号与装饰,比如堆砌瓦片、老物件、楹联,却缺乏生活性和共情力。把在地文化当作附属品而非主角, “有也行,没有也不影响体验”,无法形成真正记忆锚点。
比如,安吉“黄浦江源头”的成功,正是通过地理与历史的考据,唤起了上海市民对“母亲河”的共鸣,从而让一个普通县域跃升为旅游热地。
操作建议:
深入田野调查,倾听在地人的记忆与故事;
发掘冷门的历史关联,而非只复制主流文化。
02 集体符号:品牌的锚点,传播的杠杆
项目如果没有一个记得住、拍得出、讲得开的“符号”,就难以形成传播势能。集体符号,就是品牌的视觉锚点和意义承载物。
1)集体文化中提取
2)结合既有符号重新创造
对现有流行文化、品牌符号或广泛认知符号的“二次创作”或“嫁接”,形成新的象征意义。
好的文化产品,是能在既有的文化符号意义进行叠加创作,融入新的故事、新的经历、新的精神内涵等,让符合从陈腐的历史遗迹中复活出,形成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灵魂。
比如,今年的《哪吒2》就在原来哪吒角色符号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用新的故事、新的情景、新的精神内涵,赋予这个文化符号一个崭新的灵魂。
还比如,舟山桃花岛,创造性地把“七夕”与“桃花岛”结合,打造浪漫爱情圣地,是一种典型的再创造。
3)无中生有进行塑造
这需要极强的创意与执行力,通过叙事与场景的持续建设,将一个原本不存在的符号变成认知中的现实。
比如,“黄浦江源头”这种原本不为人知的地理点,以论证、传播、地标建设逐渐成为一个“集体记忆”。
这三个路径,可以理解为:从内而外地提炼、从外而内地链接、从零开始地构建。
03 市场共识:文化翻译器,消费落脚点
文化要成为产品,必须被“翻译”成市场能听懂的语言。市场认知,就是要判断:这段文化打动谁?满足什么样的人群?在哪个场景中消费?
问题:没有共识,就没有链接。如果没有对市场认知的建构与运营,你可能会陷入:
文化表达难以感知:游客不懂、不信、不关心,只觉得“好看但无聊”。
消费行为无法激发:没有参与冲动,也没有社交动机。
品牌沉浸感不足:用户觉得是“别人家的故事”,不是“和我有关的地方”。
简单说,游客没被“打动”,也就不会“行动”。
所以,核心挑战是,要处理掉文化表达到市场共识之间的断层。表达者在讲“文化语言”,用户在说“消费语言”,比如,表达者说“千年传承”,用户想的是“朋友圈拍照好不好看”;表达者讲“农耕文明”,用户关注的是“孩子能不能玩得尽兴”。
所以必须有一种“翻译器”,让文化语言转化为用户语言,产生共鸣。
比如,桃花岛“七夕情人节”,本地并无浪漫传统,但团队以 “爱情+海岛+节日” 组合,成功吸引年轻情侣打卡,成为新兴网红地标。
操作建议:
明确目标客群,是亲子?情侣?银发族?
把文化嵌入消费场景中,如教育、节庆、休闲等。
04 小结:文旅灵魂的三元模型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总结:
“有灵魂的项目,往往是:有根(文化)可循,有人(市场)愿来,有形(符号)可记。”
最后,给项目操盘者的几个提醒。
不要把文化当背景板,而要当“发动机”。
不要试图满足所有人,而要深耕一类人。
不要只做一个项目,而要打造一个故事和IP。
来源 | 读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