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对标XX景区""学习XX网红模式"——这些话你是不是也听腻了?当所有文旅项目都在忙着"对标",结果就是全国景区越来越像复制粘贴的PPT。文旅产业的病根,就是"对标"这两个字!
Explore
对标思维的三大毒害
1. 创造力的安乐死
案例)某省一口气冒出7个"小京都":
· 同样的和风灯笼
· 同样的樱花布景
· 同样的抹茶冰淇淋
最后全部门可罗雀——因为消费者要的是"去日本",不是"像日本"!
2. 差异化优势的刽子手
数据)2023年网红民宿倒闭潮显示:
· 盲目对标莫干山的项目死亡率87%
· 存活下来的都是挖掘本地特色的"土味民宿"
3. 消费者信任的爆破筒
当你在三亚看到和成都一模一样的"网红美食街",连招牌字体都不换时——除了觉得被当傻子糊弄,还能有什么感受?
为什么文旅人沉迷"对标"?
1. 懒政思维作祟
别人验证过的模式直接抄,总比自己创新保险"——这种公务员式的懒政,正在让文旅行业集体脑死亡。
2. KPI的慢性毒药
三年赶超XX景区""五年复制XX模式"——这些荒谬的考核指标,逼着从业者放弃思考。
3. 咨询公司的阴谋
某些机构靠卖"对标报告"年入千万,把文旅项目变成他们流水线上的标准件。
破局之道:从"对标"到"对味"
1. 挖掘在地基因
· 景德镇"陶溪川":把废弃瓷厂变成活态博物馆
· 西安"长安十二时辰":用唐文化重构沉浸空间
2. 创造用户"啊哈时刻"
不再问"XX景区有什么",而是问"我的游客会为什么尖叫拍照?"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用56个格子剧场,让每个角落都有故事爆发点
3. 建立"反对标"机制
· 我们有没有盲目模仿别人?
· 本地人会不会带朋友来玩?
· 游客能不能说出我们独一无二的记忆点?
当乌镇复制品遍地开花时,真正的乌镇正在做戏剧节;当各地山寨"文和友"时,长沙本店在研发臭豆腐香水...文旅产业的终极逻辑应该是:"因为不同,所以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