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并转载自微信订阅号:贵非蓝凤凰,作者 | 贵非蓝凤凰
“2024年文旅行业的关键词是‘痛并快乐着’——地产泡沫、流量狂欢、经济下行……‘旺丁不旺财’成为最大困局。2025年,唯有回归‘差异化的时间消费’本质,以文化深耕对抗周期波动,方能破局重生。”
一、 时代剧变:地产退潮、经济下行、流量狂欢
1.“地产依赖”崩塌,“文旅+地产”模式溃败
过去二十年,“文旅+地产”模式曾推动行业高速增长,但自近两年房地产行业逐渐衰败后,长久以来依赖地产回笼现金流的文旅项目也开始产生连带效应。
具体表现为一:地产关联项目占比骤降——2019—2021年,旅游综合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50.42%、52.74%和42.23%,但到了2022年,这一比例已缩水至35.46%,且旅游综合业务毛利率同比降低了8个百分点。其核心模式“文旅+地产”因地产行业下行彻底失效。2022年至2024年,华侨城累计亏损近200亿元,被迫抛售上海宝格丽酒店、西安华侨城实业等资产,总处置金额超30亿元。表现二:大量项目空置导致资金链断裂——武汉欢乐天际TOD商服组团开发进度仅25%,青岛即墨欢乐荟甚至曝出草皮造假”丑闻,暴露管理混乱与运营乏力。表现三:地产退潮后,大量重资产项目陷入困境:耗资20亿建成的张家界大庸古城日均仅售出20张门票,最大的收入来源竟然是停车费,各类仿古小镇因同质化严重客流腰斩。
这一模式的核心问题在于过度依赖地产销售支撑文旅投资,而地产行业暴雷后,现金流断裂导致大量项目陷入僵局。
“难赚钱”的大庸古城
2. 经济下行与消费理性化,钱要花在刀刃上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到42.37亿,但人均消费增速从2023年的114.4%骤降至17.9%,这表明消费者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趋向理性消费,消费者更倾向于“把钱花在刀刃上”:更加注重“性价比”与深度体验。例如,大学生群体倾向于“特种兵旅游”,日均消费不足200元,而三四线城市游客则偏好低客单价的“反向旅游”目的地,城市CITYWALK的兴起,背后都是经济下行、理性消费、甚至“零消费”的驱动。
既然消费者更希望“把钱花在刀刃上”,那么找到甚至主动提供这个“刀刃”,就是文旅目的地运营方需要深刻认识的问题。
3. 旺丁不旺财的症结:从“门票经济”到“全链消费”
中国旅游研究院曾指出,国内大部分景区的二次消费仅占景区收入的10%以下,而国外许多景区的主要收入由二次消费构成。为促进景区游客量增长,各大景区还在通过各大流量平台优惠门票搞“大促销”,从长远趋势看,门票正在以团购、促销、捆绑销售等名义“自降身价”,人多了不一定收入增长,然而经营的目的最终是收入,旺丁只是第一步,最终还需要实现“旺财”,如何从流量入口走向“深度变现”,才是旅游经营的正解之道。例如,杭州西湖免费开放后,景区通过优化消费结构,推动了游船、茶文化体验等多元消费的增长,验证“流量入口+深度变现”的可行性。
4. 网红与长红的分野:流量狂欢后的可持续性挑战
2023年淄博因烧烤爆火吸引6114.9万人次,收入630亿元,但2024年收入骤降52%.其根本问题在于未能将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城市基础设施(如垃圾处理能力仅能应对日常需求)和服务体系(如出租车宰客现象)未能同步升级,导致口碑崩塌。
与之相对,哈尔滨冰雪旅游通过完善全域服务体系,如政府开放平价餐饮、动态调整公共交通、组织市民参与等举措,哈尔滨冰场、雪场的门票订单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约160%,实现了短期流量向长期价值转化。只有将服务体验和城市配套同步提升,才能有效将流量沉淀为品牌资产。
贵州村超项目则依托“足球+民俗”的在地文化生态,通过村民自发组织赛事及开发苗绣足球周边产品,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贵州“村超”举办以来,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1691.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0.78亿元人民币。通过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内核和增强参与感,可以有效避免因同质化竞争而引发的流量泡沫风险。
做网红还是长红,大家的答案都是一致的,互联网的流量热度不过数天,线下目的地的长期运营却是“一辈子”,“可持续”三个字说来容易做到却难。
市场自生的“贵州村超”
二、行业特点:入境游、西北盛、强文化、重情绪
行业特点层面,我用一组数据说明:
1.入境游:把旅游卖给“外国人”
2024年入境游客达1.32亿人次,同比增长60.8%,总花费942亿美元,同比增长77.8%,免签政策覆盖58国(如韩国游客入境停留期限延长);
中青旅推出 “故宫私享夜宴”(人均 3 万元),包含太和殿专场灯光秀、御膳房定制晚宴,吸引中东王室成员等高端客群。携程数据显示,2024 年入境游客中,人均消费超 5000 美元的占比达 18%;
社交媒体成为关键流量入口,TikTok上“China Travel”话题播放量超500亿次,外国博主通过“古装旅拍”“夜市探秘”内容助推目的地小众化趋势.
2.西北盛:极致景观+文化沉浸+交旅融合+消费两极分化
西北大环线(青海湖、敦煌、张掖丹霞)因“极致景观+文化沉浸”成为爆款,西北地区整体旅游市场在2024年呈现出显著增长趋势,西北大环线的推荐行程通常为7天;
独库公路作为新疆著名的“网红公路”,每年6月至10月的旅游旺季吸引了大量自驾游客。2024年,独库公路沿线的旅游订单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过150%;
甘肃推出“环西部火车游”专列,串联河西走廊文化遗址与自然奇观,青海构建环西宁两小时交通圈”,旅游公路直通茶卡盐湖等地;
西北旅游呈现“M型结构”:高端市场客单价超8000元(如新疆11天野生动物摄影团),大众市场“特种兵式”日均消费约200元(如兰州-敦煌绿皮火车穷游)。
甘肃“大地之子"
3.强文化:从“符号输出”到“价值共生”
敦煌莫高窟通过“飞天数字壁画”NFT发行与光场投影技术,将文物活化与商业变现结合,贵州榕江村超赛事融合苗族银饰、侗族大歌等非遗元素,游客参与度高,西安大唐不夜城将“不倒翁小姐姐”IP授权餐饮品牌,《黑神话:悟空》带火山西古建游,新华网报道,《黑神话:悟空》上线后,山西旅游的搜索热度和游客量显著增加。游戏上线3天内,山西省27个取景地共接待游客12.66万人次,环比增长21.86%;门票收入552.8万元,环比增长16.18%。
4.重情绪:从“功能消费”到“情绪共振”
云南松赞酒店将藏式养生与现代疗愈结合,福建樟洋村利用虫鸣溪流声景开发音乐疗愈IP,成都“夜游锦江”项目通过“游船+川剧变脸+美食市集”组合,深圳直升机观光项目(港珠澳大桥俯瞰、平安大厦夜景)以“仪式感体验”吸引高净值客群,城市近郊露营、温泉疗愈等“48小时逃离计划”成刚需,无不体现情绪共振的消费诉求。
松赞酒店营造的“拉萨氛围”
三、文旅回归:第一性原理及长期主义
无论是地产退潮、经济下行、流量狂欢为表征的时代剧变,还是文旅行业体现的诸多特点,都体现了“回归本质”,当虚张声势的泡沫褪去,留下的一定是真实的产品价值与服务能力;当所谓的“文旅+”模式不再,行业呼唤的一定是通过扎实的运营带来的收入与利润价值。
1. 第一性原理:文旅的本质是“差异性的时间消费”
看懂旅游的第一性原理,就是回归旅游基本的概念:“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的运动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这种活动通常包括观光、娱乐、休闲等,目的是为了获得不同于日常生活的体验“,本质上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差异化体验“,并且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消费,三个关键词:差异、时间、消费。所以无论是西北游的极致景观、情绪价值消费、文化内容消费等等,无不彰显游客对“差异”的要求,对这段“时间”的要求,对“消费价值”的呼唤。
2.长期主义:在地文化深耕
从目的地而言,如何为游客创造“差异化的时间消费”,需要以长期主义态度进行在地文化深耕,抛开影响“文化价值深耕”的一切泡沫才能回归长期主义,地产依赖模式下的文旅几乎只是一层皮,甚至只是拿地时的某种“皇帝的新衣”,破天的流量带来的可能也只是三天的人流大潮,最根本的还是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服务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内容建设等等,这泼天的流量得靠“深耕”才能接得住!希望每个目的地,都能践行“一辈子一件事”的宗旨,深耕好自己在地的文化内容,才能让我们的文旅版图各显神通、百花齐放。
3.文旅回归:从流量到价值
需要认识到,流量并不代表最终目的,“收入”才是根本,旅游既然是“时间消费”,必然需要有消费才能成立,消费者不消费的本质并不是不愿,而是“无内容可消费”,“无值得的价值可消费”,最终还是回归到目的地供给提供方创造了什么可供消费的价值,这个价值不是地产(买房),而是旅游产品本身的价值,所谓“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价值,从“数量思维”转向“质量思维”,从“流量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结语:回归本质,敬畏时间
回归本质看似简单,人们总是被虚妄的泡沫所蒙蔽。旅游是“差异化的时间消费”,要的永远是好吃好玩好住及好服务,深耕在地文化的道理人人都懂,可真正执行时还是不可避免的树起“想你的风吹到了XX”的网红路牌,随机跟风无可厚非,但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什么才是目的地发展的核心路径,把握好深耕的路径,会决定目的地开发的成本投入。
文旅的未来,本质上是 “时间争夺战”:谁能为游客创造更稀缺、更深刻的差异化体验,谁就能在流量退潮后立于不败之地,不是争夺游客的注意力,而是赢得他们的时间投入。底层逻辑均指向“以时间价值定义文旅,以文化共生对抗周期”,唯有以文化深耕为根基,以差异化体验为载体,以可持续价值为目标,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从“旺丁不旺财”到“人流即现金流”的本质跨越,在不确定性中锚定确定性,成就真正的 “时间的朋友”。
数据来源:
[1]《北京商报》:退地与卖盘并行 华侨城走到减法死胡同
[2]《中国房地产报》:化债+减负,华侨城抛售上海宝格丽酒店
[3]《中国经营报》:成都首个轻资产大悦城延期一年未开业 未来品牌运营方向成谜
[4]《每日经济新闻》:武汉TOD项目地块收储调规背后:房企经营何去何从?
[5]国家统计局:《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淄博市统计局数据
[7]中国文明网
[8]搜狐网
来源 | 贵非蓝凤凰